时间:2021年2月7日19:00—21:00
主持人:陈金平
参与人数: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4人
沙龙议程:
1.武艳同学分享毕业论文《小学新任教师归属感研究》
2.史若琳同学分享毕业论文《新高考背景下县中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变革——关于X中学的个案研究》
第一篇建议:
潘小芳:选题缘由里面的引用太多,像综述;而文献综述里面的概念研究引用太少,只有4个,国内国外的进展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归属感的文献过多,教师归属感才是最重要的。第二章第4点现状分析的内容太少,而且与访谈里面的内容不能完全对应。访谈的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一点,以体现现状分析里面的几个维度。前面提到不同学历的教师的归属感是差异的,但在现状分析里面没有体现。另外,因素分析里面的积极与消极二元划分是否太过简单。
陈金平:第14页对已有研究的述评里面提到,关于教师归属感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没有提是否有关于小学教师归属感的研究;但事实上知网上是有的。不能选择性漏掉。应该重点分析已有的研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引出你这篇文章的价值。第二章职业归属感和学校归属感里面论述的两个方面感觉逻辑性不强,两个方面不一致。第7页文献综述中“教师群体归属感”与第10页的“教师归属感”的相关研究有重叠,建议重新调整。文献综述尽量引用高质量论文,比如C刊,如C刊文章太少,才考虑扩大到核心。还要补充国外的文献。研究缘由第二条“基于个人的实际感受”,让人感觉你自己是一名小学新任教师,但里面的内容又不是,建议改为“基于新任教师的现实需求”。部署师范大学,是“部属”。归属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关系不大,建议放在策略的最前面。
刘晶:三个理论基础有重叠的地方,不需要太多,可以减少到1至2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没有详细阐述。理论到运用到后面的分析中去。
孙永敏:现状分析部分应更丰富一些。第26页的4点来源,是否可以进行分类,比如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学校。心理机制可以再写详细一点,可以参考其他人是怎么写机制的形成的,比如沈艳艳的关于知识生成的机制。
罗艳华:教师的姓用字母代替。2010年访谈,应为2020年。归属感的组成维度应重新划分,积极和消极二分法太主观。可以借鉴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三种,或双因素理论。第二章来源的分类缺乏逻辑,现实呈现与归属感缺乏联系。因素分析的逻辑性也有待提高。感觉结构上不太匹配。
季轩民:题目是否可以加上“女教师”,因为访谈对象的选择都女教师。但教师的性别肯定会对归属感产生影响,男教师肯定会有差异。另外,选择的对象方面,非师范毕业生和师范毕业生的教师在归属感方面也可能有差别。在表述方面,“新任教师归属感的价值”应该是“新任教师对归属感的需求”,这里的意思弄反了,不是归属感的价值。“基于个人的感受”,像是后面访谈的内容,那么这个研究缘由就是后置的,而不是前置的。理论意义:能否拓展研究对象和丰富理论?文献要选择高质量的。民办与公办教师待遇差别的表述不一定准确。农村与城市教育是否与归属感相关?第25页“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标题不完整。总体印象:对教师归属感的内涵把握不太准确。
程红艳教授:标题加上“女教师,在选择访谈对象时说明一下,目前小学教师里面女性是主体。在文献方面:学生群体的文献可以删掉,与研究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做文献综述是为了给自己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要与你的研究主题直接相关,要选择最密切的和上位的概念。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个上位的概念,而且与归属感紧密相关。理论基础:前面提到的理论,在后面没有回应。安吉提到的五种,需要在后面验证。归属感最核心的假设是什么,后面要围绕这些来展开。比如期待很重要,但分析时没有提到。理论要前后呼应,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与前人对话。还有最大的问题: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没有完成,现状描述太简单。4位教师在职业归属感和学校归属感两个维度方面,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差异,没有体现出来。优点:用图表来展示机制,很清晰。
卢旭副教授:感觉平平无奇,没有突出的亮点,缺点就会被放大。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没有超出一般的看法。现在的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好还是不好?你提到新任教师的感受,有“代入感”,但又若离若现,要么通篇给人“代入感”,要么保持距离。归属感是如何形成的,没有体现出来。不能光描述现状,这是不完整的,要通过叙事呈现归属感是如何形成的。要强调归属感的变化过程。质性研究要提示体验。但你现在主要是描述现状,没有反映归属感的变化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篇建议:
罗艳华:前面条理清晰。第二章,关于现状的介绍,是学校的现状而不是县中模式的现状,这是不一样的。县中模式的竞争性没有体现出来。第一章第1大特点里面,讲到异化,但高考目标是没有异化的。理论基础:要考虑制度的因素,优质学校的生涯的问题,有马太效应。县中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图中没有县中模式的特点,管理方式、变革、应对策略没有反映出来。
刘晶:中国人口的数据,你用的是2007年的,现在有2019年的,要用最新的。文献里面的“冲击”要与县中模式的主题紧密相关。实践意义里面的措辞,“从微观方面来看,切实改变”,用词太绝对,不能说“切实改变”。县中模式小结里面,生成机制应阐述清楚。研究目的里面,重难点应单独梳理出来。理论基础里面的县中模式部分,应放在第一章绪论里面去。
杜佳慧:结构上的问题,本研究最应体现新高考对县中模式的冲突,所以第一章里面的特征,应往后放。理论基础:要与资料对应,但后面没有体现出来。文献综述里面:县中模式和县域高中教育可以放在一起。同一篇文献出现了很多次,要改一下。县中的概念没有界定。
季轩民:需不需要在标题中具体到哪个省分?要突出新高考对县中模式的冲突。
卢旭副教授:重点要谈新高考背景下县中如何变革,变化的路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对策)。要呈现县中模式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挑战是什么,挑战又带来哪些机遇。县中自身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理论基础是否合适,还需要考虑,或进一步升华。文献中研究县中模式的有不少,应进行归类。为什么人们热衷把孩子送到县中,县中模式的积极面是什么?还有,新高考改革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把它推得很高,但它能否解决根本的问题呢。
程红艳教授:县中模式一直在被批判,但为什么长期存在?本研究应揭示它的合理性特点,再批判。过去对县中模式的批判是基于城市中心的立场。文献中加一个上位概念,即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尤其是农村的教育。在结构方面,第一章不写特征,而写历史、现状和挑战。第二章再围绕特征。访谈的数据还是少了一点。理论基础与其余各章不搭。新高考对县中模式的挑战写得不够。简单改的话,就改第一章;深层次改的话,要先分析县中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