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九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12-06 浏览:




时间:2021年12月5日19:00—21:00


主持人:
孙文静


参与人数:
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2人,本科生科研助理5人


沙龙议程:


1.博士生廖思伦分享小论文《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治理:制度困境及其突围》


2.管亚玲同学领读文章 《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


3.《德育基本理论研究》撰写研讨


议程一:博士生廖思伦分享论文《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治理:制度困境及其突围》


一、论文框架

(一)“减负”政策下的学校治理应对


(二)“双减”政策下学校治理的制度困境


1.多元主体权责分配制度不完善

2.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

3.教育评价制度功能错位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治理的制度变革


1.完善学校多元治理主体权责分配

2.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

3.教育评价制度回归“育人功能”


二、交流谈论


潘小芳师姐:


理论性有待提高;标题需要打磨;文章部分字体不统一

1. 引言部分缺乏文献综述

2. “减负”政策下的学校治理应对标题与内容不符;阶段划分时间短过长;三个时期划分标准有异;第二时期与第三时期的区分度不明显

3. “最有影响力的减负政策”表述不当,效果尚未完全体现

4. “社会用人制度偏见”部分成语表述不够理性

5. “人才选拔制度固守”对现象阐述较多,建议增强理论性

6. 教育评价制度回归“育人功能”部分建议在小标题体现转变方向


罗艳华师姐


1. 引言部分需要精简

2. 文章结构有点散,与双减关联不大,建议抓住影响最大的几个要素


姜子豪师兄:


1. 第一部分“权责分配制度不完善”部分“权”的比重大

2. 第三部分“学校治理的制度变革”缺少理论视角,建议引入制度伦理视角


季轩民师兄:


1. 定位不清晰

2. 制度困境的概括需要明晰基础是什么,并非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而是从问题来看体现出来的制度的不完善

3. 变革路径部分不能就制度谈制度,需要综合性、系统性的思考,要有政策做引导,建议视野宏观,从观念、文化、政策上进行突破

4. “完善课后服务的委托代理制度”与当前意识形态不符


程老师:


(回应)双减是为了打压校外机构,不同于分流制度

1.与双减背景联系不够密切;研究的色彩不够浓,建议将双减以来的制度创新进行文本分析,归纳

2.文章没有指出双减困境的不足之处,文章更偏向治理,建议引入制度研究的视角,例没有实现制度初衷,不协调等,再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太简单,建议结合访谈材料佐证观点,增加研究的科学性


卢老师:


1.文章涉及很多方面,但每个方面都没有创新,不深入,建议思考怎么研究这个问题,而不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议程二:管亚玲同学领读文章《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


一、论文分享


【研究背景】


1.前人的研究:农民工子弟放弃学业的动机倾向;威利斯的“反学校文化”

2.作者的质疑:


(1)农民工子弟放弃学业的动机倾向:无论主动放弃还是被迫放弃,强调的都是农民工子弟放弃学业的动机倾向,给人的印象是这一群体在现有社会结构和制度约束下只能做出放弃学业的决定,这种判断很可能不符合农民工子弟就学经验的事实。(只关注特定的某一阶段,如初二、初三,没有关注不同学段的动态变化)

(2)关于威利斯的“反学校文化”:

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是否真的没有独立性和真实性?是理论的不适应性还是之前研究的遮蔽和消解?。


【问题】


(1)农民工子弟放弃学业的动机倾向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

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演化过程,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放弃文化。

(2)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是否具有真实性?

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具有真实性。


【理论基础】


再生产理论


【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及其理论背景


二、研究选点


三、制度性自我放弃抑或自我选择:一个动态的考察


四、自我放弃的历程:一个“好孩子”的案例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


【评价与思考】


评价:


①研究问题:明确、清晰,具有批判性。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不足,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观点上有创新。

②研究方法:持续深入、规范的个案研究。

③谋篇布局:结构光整,逻辑清晰,有事实或案例作为支撑


延伸思考:


①从中观层面看,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存在从“制度性自我选择”到“制度性自我放弃”这一动态过程。如作者所说,可能没有泾渭分明的时间节点,大体上相似。这种双重奏的具体的作用机制在微观层面,即在同一个体身上是否存在?又是如何发挥的?

②在现今中考分流制度下,不同的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学生的群体状态不同,学校文化的演化过程可能不同,可以尝试研究不同类型的学校。


【补充资料】


熊春文,史晓晰,王毅.“义”的双重体验——农民工子弟的群体文化及其社会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

描述民工子弟校学生同辈群体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农民工子弟群体的文化生产过程。虽然没有突破阶级的社会再生产,但农民工子弟在丰富多样的同辈群体活动中,自主、能动地生产出其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文化。正是在这种群体文化的影响下,农民工子弟在意识和微观层面主动放弃了学业,而在结构和宏观上造成社会再生产的结果。


二、交流讨论


付东兵师兄:


1. 文献研究应先了解研究背景

2. 这篇文章做了大量访谈与分析,内容详实。我们写文章应该深入分析,论据丰富。


杜佳慧师姐:


1. 论文功底深厚

2. 分享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访谈心得。程老师建议从理论层面来思考,制度性自我放弃的概念是否适合当前研究的学校,建议使用制度性自我贬低。


卢老师:


1. 文章是14年发的,研究距离今天近10年,研究结论在今天未必成立,有的内容需要重新做验证,例如流动儿童问题

2. 文章前后两部分差别较大,使用两种方法,放到一篇论文中不合适

3. 文章理论基础好,并非简单引用理论,而是对理论做出分析并与中国国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法、访谈法,材料获取全面、系统。研究方法没有必要追求创新,最简单的方法做深入就可以

4. 囿于文章篇幅,材料展现不充分,缺少学生转变过程的深入挖掘,造成学生的转变比较突兀


季轩民师兄:


1. 文章以制度为切入点,做的制度性文化研究,表达方式顺滑,很好地将制度与运用材料反复切换,看起来通俗的表达又超越了通俗

2. 文章结尾单纯总结内容,没有呈现文化再生产的内容


程老师:


1. 论文的方法可以模仿,在构建问题上进行超越

2. 文章提出了制度性选择与放弃的新概念,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议程三:《德育基本理论研究》撰写研讨


季轩民师兄:


没有理解第三章德育理论的文化价值视角中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逻辑:

1. 现代价值观部分的写作方式

2. 核心价值观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重新提炼价值观


交流讨论


程老师:


1. 传统文化在传统价值中更加强调群体主义,传统价值个可以朝向传统的道德概念、规范要求,例如忠恕仁义方向努力。抓住传统的重要德目价值、传统道德话语体系、传统价值观的描述


季轩民师兄:


第二部分是以挑选核心词汇进行梳理还是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是否需要与第二节进行搭配


程老师:


倾向于做综述,也可以考虑对仗。核心价值观部分可以加入友善、和谐、法治、平等、文明等大家关注的领域进行综述,同时跟前面的内容有所区别


季轩民师兄:


传统价值观偏向于东方,现代价值观偏向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更加偏向于现在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整体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


程老师:


第三部分改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但每个角度都论述没有意义,只论述三个层面有点笼统。考虑讲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和特点,拎出学者关注多同时又体现特色的内容,聚焦几个方面。


季轩民师兄:


第三节可不可以是面向未来的核心价值观的?


程老师:


书中有面向未来的研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卢老师:


专门从社会学角度写德育社会学的研究不多,但按照社会学体系作为框架,但文章会有点散,不好把握,容易导致有些部分多有些部分少,应该如何组织呢?


程老师:


建议基于文献本身。讲的多的作为主体,讲的少的内容简单带过,根据内容来裁剪标题和篇章结构


姜子豪师兄:


对文献的梳理缺少线索,现在考虑到价值观、人的主体性,不明白怎样梳理后现代德育思想的线索


程老师:


可以按照文献的时间线的梳理,或者看文献之间的观点有没有质的推进,每个章节可以基于文献来梳理变化、提炼观念,按照历史维度对观点进行分析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三十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八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