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2月12日19:00—21:00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主持人:汪小兰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2人
沙龙议程:
1.硕士生谢于静领读文章《真实情境中教师的差异化行为:S校“联校走教”政策十年观察》
2.期中总结:新生和毕业生围绕近期读书与思考分享近况。
议程一:硕士生谢于静领读文章《真实情境中教师的差异化行为:S校“联校走教”政策十年观察》
一、汇报内容
(一)文章主要内容
该文以湖北省s县“联校走教”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s县的十年追踪,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政策实施过程十年中不同教师的差异性行为和互动关系,不同教师主要包括中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课教师、新入职教师这四类教师,研究他们在应对政策时的差异化行为,从而阐释差异化行为的意义,揭示政策实施过程中显性规则与隐形规则互动的复杂性。这个研究一方面能有助于人们理解县域内教育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和真实过程,一方面也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二)论文框架
1.基本分析框架
该文章使用了IAD分析框架,即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2.调研区域基本信息
(1)在财政方面,s县财政依赖度较高,为典型的“吃饭财政”。
(2)在教育方面,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大。优秀师资向城镇聚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年轻教师依然“下不去,留不住”。
(3)在“联校走教”政策的实施方面:s县于2007年开始实施该政策,至今经历了“酝酿试点—全面实施—调整转型”三个阶段,现已逐渐停滞。
3.“联校走教”政策实施中教师差异化行为
该文分析了中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课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这四类群体在“联校走教”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化角色和行动。如下表所示:
教师身份 |
政策角色 |
行动策略 |
中心校校长 |
两难选择者 |
自保性策略,重联校、轻走教 |
骨干教师 |
政策旁观者 |
置身事外,耕好自家田 |
代课教师 |
主动参与者 |
积极参与,期待转变身份 |
新入职教师 |
被动参与者 |
完成任务,服从安排 |
4.反思讨论
第一,“联校走教”本应成为政府、校长、教师等利益主体共担责任、共同完成的一项公共事业,但最终却落为以代课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流动,这一状况显然有违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第二,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线教师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保证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三,必须设计出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持续激励的机制,否则缺乏有效激励的政策始终避免不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
第四,真正的“联校走教”应当是各学校师资配备相对均衡基础上的教师交流与学校文化的交融,而不是在普遍面临师资短缺背景下的“穷校帮穷校因此,要有充足的师资和经费,才能让教师流动落到实处。
二、交流谈论
杜佳慧师姐:
1.本文的亮点在于引入了制度分析框架来分析并解释了不同主体在具体情景中的不同行为。很多政策的执行都会存在这种情况,比如东西湖区新沟中学面对中考质量较低的情况,校长为保障升学率采取了分层教学的做法,将大量的资源放在优质学生上。而在面对政策所提出的关注平均分这一要求时,又会去采取不同的做法,比如关注差生。所以,政策会引导教师的做法。
2.师资问题是新沟中学要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该校的教师年龄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9名在编老师中,只有一名在40岁以下,其师资的薄弱情况与文中s校的情况相似。
程老师:
1.联校走教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村地区一些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在城市中较少。
2.想法:在城市中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做法,教师所获得的荣誉称号应该在全区内流动。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不应该只是属于个人或学校,而是应该在全区流动,实现区域的均衡和发展。有专家提出像日本一样实行全员教师轮岗,但是该做法容易受到教师抵制。如果实现不了全员教师的话,可以针对那些具有职称评选需求的教师实施部分教师轮岗。另外,优秀教师应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
卢迎丽师姐:
1.关注到了文章所提到的“do policy”。文中所提到的制度分析框架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考虑到了当地具体的真实情境来对行为主体进行研究。
2.另外一方面,该文的研究跨度为10年,做的是一个纵截面的研究,这种研究实现难度较大。那么,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横截面的比较类的研究来考察不同学校在不同情境下do policy的表现?
程老师:
该文并不是连续十年对该问题进行调研,而是一种写作技巧。可以看出,文中对纵截面的材料呈现也比较简单。
付东兵师兄:
1.分享了湖南省实施的两个政策:一是特级教师的评审制度,教师占用了哪个地方的支教指标,必须到当地乡村学校服务5年才能调回城市。二是县管校聘政策,已经在湖南实施了5、6年。与文中的情况类似,教学能力较弱的新教师或与校长关系不好的老师就会被派到偏远的乡村去。
2.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该文的行文方式,做一个类似的研究?
程老师:
1.你(付东兵师兄)那边有很多材料可以运用,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比较感兴趣,可以围绕影响教师发展的一些制度来做一些研究。
2.文章的优点:
(1)选题切合实际,反应了农村师资匮乏的状况
(2)理论素养深厚:第一,该文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逻辑框架,来对事实情况进行结构化,将问题和理论进行结合。这种理论素养也是一年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该文对相关研究的评述密切相关,并且非常简明扼要。
(3)文章语句的锤炼非常生动简洁,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罗艳华师姐:
1.政策实施的路径主要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的结合。
2.本篇文章分享了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联校走教”政策做出了不同的反映。行动者会考虑在政策制定后,怎么将政策与自己的目标相结合。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从有限理性的行动者出发,考虑政策的执行者怎么会利用这项政策,如果所制定的政策对要实施这项政策的执行者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那么政策的执行情况会较好,反之,则不利于制度的执行。
程老师:
如果该政策做出调整:要求20%骨干教师必须要去执行政策,那么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罗艳华师姐:
具体的清晰的政策容易被执行,模糊的政策不会被执行。所以按照这个说法,在加上中国这种政策执行的环境,做出调整的政策仍然会被执行,但是会紧扣政策所要求的指标来执行。
杜佳慧师姐:
教师可能会针对规则的制定来调整应对策略?比如重新定义骨干教师。
刘晶师姐:
1.这篇文章最大的启发是文章写作的思路和模式,以及刚刚老师所讨论的政策怎么样实施的更好?
2.分享了最近所读的书,书中第三章提到的巴纳德理论对于分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政策执行的较好,一定是精心设计的,并且重点在于执行政策的人,比如教师。
3.问题:我们在写文章中能否将案例放在文章。
程老师:
这个要看你把案例放在文章中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文中的案例能论证论点的可信性就可以放上去,作为支撑论点的一个论据。
刘晶师姐:
最近在看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感觉扎根理论是通过比较系统的,相对成熟的模式来分析一些质性研究的材料,并提出一个理论,比个案研究要更加深入。
程老师:
不能这么认为,有些人做了扎根理论后得到的信息也是比较碎片的。质性研究不一定要像量的研究一样具有严格的程序的规范性,质的研究灵活性更强。
季轩民师兄:
1.文章的优点:
(1)该文做研究的目的很明显。研究“联校走教”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在具体情景中的不同行为。
(2)该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能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参考。
2.不充分的地方:
(1)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都会遇到文中所说的情况,如果政策规定20%的骨干教师必须参与联校走教的政策,那么论文就会变成:骨干教师是被动的参与者。
(2)该文对教师差异化行为的原因分析不够,需要进一步探讨。
程老师:
教师对联校走教政策有什么样的顾虑,激励不够是其最大的原因吗?其中的深层矛盾是什么?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议程二:新生和毕业生围绕近期读书与思考分享近况。
一、硕士一年级同学
(一)孙丹红:
1.慢慢适应了学习节奏,每天坚持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2.跟着杜佳慧师姐进行访谈,有很大的收获
3.跟着卢老师在进行班主任时间管理的预调查
总体来说,过的比较充实
(二)马紫晗:
1.现在就是正常上课,要求自己多读书。现在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2.在卢老师的指导下,目前正在梳理关于教师身份意识的文献综述。
生活状态总体不错
(三)张媛媛:
1.时间过的很快。
2.在读《道德的理由》,认为自己总结归纳能力和总结反思的能力比较欠缺。
3.在听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分享过程中,会有一些思考,但是又不能清晰的表达。怎么处理?
程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探索的精神,慢慢积累。
(四)丁灿:
1.感到研究生生活和本科有较大的差距,在老师和同门的带领下,做了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比较有突破。
2.跟着各位师姐调研,很有收获。
3.在研究方面,对家庭教育比较感兴趣。
程老师:
欢欢在做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你可以向她请教。同时,要有目的地读更多书籍。
(五)汪小兰:
1.在读书方面,目前阅读了《中国教育学60年》和郭本禹老师的《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读书比较慢,并且目前主要是在吸收知识,很难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但是,现在是打基础的阶段,希望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希望能够有所好转。
2.在协助付师兄访谈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是对资料记录的整理更加清晰,二是付师兄在访谈技巧上能力的提升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
3.在研究兴趣方面。临近期末,在完成各种课程论文,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点,主要是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这方面的。对亲子关系疏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想在寒假的时候尝试写点东西出来。
二、硕士毕业年级的同学
(一)董桂丽师姐:
1.论文:现在的进度是已经访谈了教师,还没有访谈管理者。
2.工作:之前进行了教师招聘的模拟面试,感觉自己临场应变能力比较欠缺。
3.问题:IAD制度框架能否应用到自己的论文中?
程老师:
1.建议做一个个案,完整的呈现并揭示一个教师开展公开课的过程,提炼特点。
2.IAD制度框架和你研究的问题还是有出入的,更倾向于关注实践问题。
(二)易欢欢师姐:
1.工作:目前已经签约了成都的一家公司。
2.论文:
(1)进度:11月就完成了调研,找了6个家庭,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资料,目前处于整理和分析访谈资料的部分,预计1月底能够完成初稿。
(2)欠缺:在理论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另外,在个案研究的分析方面还要下一定的功夫。
程老师:
有可能的话对他们的父母都展开研究,把整体的家庭结构都描述出来会更好。
(三)吴女生师姐:
1.工作:湖北还没有正式启动招聘工作,所以目前还在积极准备中。
2.论文:目前访谈了5位老师,正在整理录音资料。通过访谈收获的信息比较同质,感觉还需要通过阅读文献来拓宽视野,否则,仅仅通过录音资料来开展,会比较浮于表面。另外,志芳师姐在论文的撰写方面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帮助。
三:已经开题了的博士同学
(一)潘小芳师姐:
1.读书:正在阅读《我与你》
2.写作:《考试制度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
3.毕业论文:目前比较关注制度正义,新制度的书;毕业论文还没有动笔。对于多元正义理论和制度之间如何嫁接还不太清晰。
4.思考:能不能自己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义务教育制度的构建?
程老师:
如果能形成一个制度框架也是一个贡献
(二)陈金平师兄:
1.开始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已经访谈了6个人,同时也在整理资料,学着怎么进行编码。目前在学习扎根理论,看一些相关软件的书。
2.最新的想法:行动研究。运用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一年的行动研究。
程老师:
行动研究可做可不做。如果是很扎实的进行还是可取的,不过会增加较大的工作量。做行动研究需要改变教师工作的生态,而政策等改变不了,只从积极心理学方面来开展就和文章的关联不够强。
(三)林健邦师兄:
1.每天都会抽一点时间看书
2.对家庭教育和儿童心里发展比较感兴趣,和一些老师在澳门成立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协会。
3.思考:怎么把教师的个人行为转变为一种教育行动。
(四)趙婉微师姐:
1.开题之后,继续阅读文章和资料。
2.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学生,在上课时会注意观察,为自己的研究收集一些资料,但是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资料的整理。打算在放寒假后好好的整理资料。
程老师:
你的研究比较适合做行动研究,可以学习一下。将平时的记录转化为行动研究的部分。
(五)陈兆熊师姐:
在12月的假期完成初稿给老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