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一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2-01-10 浏览:





时间:2022年1月9日19:00—22:00


主持人:张媛媛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2人


沙龙议程:


1.谢于静同学分享问卷


2.彭予曦同学领读文章《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


3.季轩民博士分享课题申报计划


议程一:谢于静同学分享问卷


第一部分:谢于静同学分享问卷


(一)总体


1.修改了卷首语和基本信息等表述。

2.在四个二级指标下,修改了具体问题的提问形式。

1)事实题转化为打分的形式,把单选多选转化为李克特量表。

2)观念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二)具体问卷


学生卷


总体评估(询问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等),再根据四个指标进行具体的评估。


1.学习与发展


问题维度: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的学业发展(从学业负担的角度,现状学生对其总体的感知)

答案:改成李克特


2.环境与条件


问题维度:学生的在校安全感,学生学校资源设置的情况,学生学校资源利用的情况(学校环境、基础设施(体育设施等))


3.课程与教学


问题维度:课外活动(是否感兴趣、学生参与的平等权),课程设置(安排的满意程度、占课情况),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发言机会、教师教学质量等)


4.管理和领导评估


问题维度:学校层面,班级层面。

是否公平、民主,以举例的方式来进行提问(班干部的选举、班规的制定、老师管理的方式等)


观念题


理想中的教育(学习方式和班级管理方式)


家长卷


与学生卷维度相同,根据主体的不同,换了不同的例子来


第二部分:交流讨论


卢迎丽:


提问的问题需要调整。

“我的孩子在学校里得到公平的对待”公平的对待怎么衡量?“当前的学校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平”太过宏观。


孙永敏:


题目的描述不够完善。

学习与发展。“我们学校的考试过于频繁”具体一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是否可以改成“整洁”;“老师很好的利用了我们学校的教学设施”怎样才算比较好的利用呢?


杜佳慧:


调查问卷的针对对象?不同水平的学校、不同地区的学校、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作答的重点不同。

添加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学校所在地区,加上可以做相关系数等的分析


陈金平:


1.课程与教学评估。有些题目是针对整个学校的,学生可能不太了解,而是更了解自己班上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副课经常被主课占用”将“我们学校”改成“我们班”

2.管理与领导。对班主任的感受和评价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最深、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班主任,问卷中可以增加对班主任的评价或感受。


罗艳华;


学习与发展评估。“老师对我们温和”每个老师的态度差异挺大的,“老师”的概念应再清晰界定;“我们学校的考试过于频繁”,“频繁”的界定,是周考?月考?


程老师:


建议改成“大多数老师很关心我们”,“温和”不足以表现出其背后的动机,“关心”更有本质性的特点;改“大多数的老师是值得信任的”。


付东兵;


1.学生问卷,答案表述方面

有些问题不适合用程度来测量。量表“不确定”这个选项,建议放在最后面;“学校需要减轻我们的负担”是不是“我们的学业负担过重”;“我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答案的表述调整;“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足7小时”;38、39题,班干部的竞选有很多方式,不是一种程度的问题,建议用选择题。

2.家长问卷,5、6题的问题类似;“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好”问题的表述更清晰一些,“好”体现在哪里?


程老师:


1.“不确定”一般是放在五点积分法的中间,是处在两种态度之间比较纠结的状态,计3分,而“不知道”放在最后,可以不计分

2.“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足7小时”,答案要量化一些。不足是多还是少呢?


潘小芳;


1.“考试过于频繁”变成选择题更好一些。频繁到什么程度,不频繁是什么程度

2.前几个题是积极意义的,18题则是具有负面意义的,建议该题位置放在下面,并且增加有负面信息的选项。

3.“我经常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经常让我们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不同课堂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课程的老师对课程要求不同,建议对“课堂”进行精确。

4.第44题,答案是程度,但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方法来排座位。可以改成选择题,身高、视力等因素。


季轩民:


1.学生卷,31题,“大多数情况下”,是否要去掉,模糊性表述和主观性在同一句里,否则不好把握。

2.学生卷的总体评估,1(总体满意度)、2和3题(总体上)表述是不同的。并且与家长卷的总体评估表述不同。

3.有些题目的表述是客观性的,如考试考几次、睡多久、多久完成作业,用主观的界定不合适。客观的题目是否要单独拿出来分类?


卢老师:


进行试测,分析信效度,以便反映出问题。规模不用很大,可以线上。


议程二:彭予曦同学领读文章《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


第一部分:彭予曦同学领读文章


一、研究问题


表现、原因、对策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二)学科基础

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

(三)理论框架

公民社会理论


三、研究方法


经验思辨法


四、观点与论证


(一)布局谋篇


1.提出问题:政府部门对学校存在超强控制

2.分析问题:根本原因——教育管理体制赋予了政府部门对学校过多过大的权力

3.解决问题:限定政府部门职能、实行民主推选校长、大力扶持民间力量


(二)论证方式


(三)观点创新


五、整体评价


第二部分:交流讨论


程老师:


吴康宁老师的教育社会学两本书,《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与该文章高度的契合性和启发。


罗艳华:


1.基础教育改革为什么不成功?学校改革为什么受那么多约束?具体来说,教育局的职责角色权力。本文从国家的整体结构揭示了这个问题——政府在管学校。区县教育局的视野水平素养对该区县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强的作用。

2.具有良好教育素养的教育局长,能充分调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其他领域的干部,对教育的了解、支持、热情比较欠缺。

3.教育局框架好学校所使用的人财物资源,但学校内部也有自主的分配权。校长对学校内部要素的调控权利挺大的,如安排教师的绩效分配、课程设置等。


程老师:


1.《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中,教育局长反映,有很多权利也被上级约束,尤其是人事权、财权等。比如说东西湖区需建一所高中,需要整个政府统筹安排,不仅仅靠教育局。

2.在教育体系内部,仍有很大的权利;只是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博弈内,处于弱势地位。


刘晶:


1.作者能用平实的语言将教育学人所感知到的表述出来,一针见血,感受比较畅快。

2.学校通过项目申报获得经费,也体现学校水平,吴康宁似乎对此持贬义。自身申报项目的经历,确实是有好处,可以促进学校的某些发展。如对学校实训环境的改观、特色专业的发展。


程老师:


1.批判的是频繁的兴师动众,频繁的项目申报,造成经费重复的建设和浪费。

2.应综合提升每个学校的生均经费、仪器的配备值、人头费;教师配备基本的人均科研经费,如日本获诺贝尔奖的教师,用此经费完成了科研项目。


付东兵:


1.各级行政部门现在很少主动作为,受上级的要求和其他平级部门的影响。

2.基于国家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评价如何落地?以访谈为例,学校注重民间的舆论、家长的口碑,第三方评价,增值评价(入校、出校的排名成绩比较)。谁来评价?怎么评价?评价的结果如何运用?“坚持立德树人”量化的指标难以把握。→基于此文,可以展开评价的讨论。


季轩民:


1.读起来通俗易懂,语言犀利大胆。

2.论文的整体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其提出的改进路径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实施效果不明显。但是有很奇怪的现象,越强调政府的控制,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就更加强势。

3.所讲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统的儒家是否是推行民主的障碍?民主选举受到儒家的影响很大,更多的依靠关系、外部的条件。如评选“年度优秀工作者”的预测与结果是一样的,但能预测就不算民主。这实现了第一个层面的,民主选举;而第二个层面,轮流执政,尚未实现。


卢老师:


1.提出了很多理想教育改革的方案,但现在似乎有倒退的现象,对此不做价值判断。

2.中国的社会、政治、管理等有自己的逻辑,由西方推导构建出来的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不适合中国,会按照中国现实的、历史的逻辑来变形,不能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价中国的治理。

3.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沿用儒家精英治理的形式,开明的官绅集团的统治。虽然直接来讲又不太符合当前民主社会的理念,但是在向中国特色的方向努力。很迷茫。

4.不赞成是基于“公民社会”的理论,该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禁忌。

5.中国政府对方方面面的管理事无巨细,让其放手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是,基层有比较大的裁量权,不是完全的集权,如校长、主任等可以动用很大的资源。所以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可动的领域内,如将可自由裁量的资源等合法化、规范化、制度化等。


程老师:


1.吴康宁老师也认识到想要剥夺政府的权利很困难,迂回地对增加社会的权利开展论述。社会变得多元化,政府想要就其完全控制是很难的。因此,在力量薄弱的地方会生长出社会组织、联盟等,与政府进行博弈,采用的是迂回、渐进、理性的博弈方式。

2.曾经有的自由,但是现在却被剥夺。如教师原先可以选择课本,现在只能教马工程的课本,感觉到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的力量过大,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后,导致现在行政化、集权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基层的自主权越来越少。在具体教育层面表现出,学校没有自主活力、教师没有教学热情和理想、学生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对其有深深的担忧。


议程三:季轩民博士分享课题申报计划


第一部分:季轩民博士分享课题申报计划——治理视阈下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向度及实践路径


分享框架


一、选题缘由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并没有完全摆脱管理的模式,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结构制约了学校治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技术路线图

2.“治理”话语体系的教育内涵解读(支撑点1)

3.教育制度与学校治理的关系互动(支撑点2)

4.学校制度的伦理价值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影响机制研究(支撑点3)

5.现代学校制度的道德危机分析(关注点1)

6.道德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研究(关注点2)

7.道德型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的实践路径研究(落脚点)


三、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多个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四、创新之处


1.补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视角的研究维度

2.从治理视角动态推进道德型现代学校制度建构


五、相关困惑


1.课题的可行性如何?

2.申报:教育部人文、全规划、全规划教育部重点?

3.申报类别:德育还是管理?


第二部分:交流讨论


刘晶:


1.题目的出发点比较新颖。

2.语言不够精炼。选题缘由中,短句较多,语义有点跳跃。

3.伦理和道德是否等同?其含义是如何界定的?

4.①治理背景下,描述的是应然的治理状态,而实然的状态并不如此;②选题缘由,文字表述需进一步清晰;③换成道德型学校构建直接相关的文字;④落脚点上,实践路径的可行性,策略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多方利益协商的结果;⑤研究的难点,研究的难度较大,建议调整;⑥创新之处,引用其他人的观点可以放到文献综述,而创新之处用自己的语言凝练;⑦文献综述,大部分是国内的文献,现代学校制度是否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


付东兵:


1.行文逻辑十分清晰,思路框架与文字表述呼应较好。

2.①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较少;②学校取向和伦理向度研究,该处可能是重点,增加些综述、不足等;③研究重难点,文字表述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是高度概括精炼的语言;④可行性分析,像研究基础,建议是跟课题直接相关的、所具备的资源、条件、成果等。


廖思伦:


1.管理与治理的关系。治理是管理的递进和升华,但不能因为治理批判、否定管理。

2.选题缘由,建议三百至五百字。

3.课题申报更注重同类课题的横向比较,要突出。


潘小芳:


1.形式规范、内容丰富。

2.申报书的研究对象?道德型现代学校制度应该是所要建构的状态,现行的学校制度的样态是怎样的,需要进一步明晰。如制度的划分,宏中微观的、大中小学的。

3.民主、合作和关怀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要确定这样三种?制度公正建议凸显。

4.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否改成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胡积木,2018


卢老师:


1.学校治理的研究目前比较普遍,且与季师兄研究背景契合性较低。

2.从研究背景来看,研究管理的背景较少;从文本本身来看,论述偏道德、伦理。

3.卢老师视角,现代学校的伦理形象和德行品质的建构。杜老师的文章《国家道德即德育》,在此基础上具体,学校道德即德育。怎么样的学校品格?将学校人格化,如民主、独立等。


程老师:


1.题目比较平,治理视阈与学科背景不是特别匹配,建议将课题申报在德育的范围内进行。

2.“现代学校制度”是专有名词,学校依法自主治理、多元参与,从现代契约制度借鉴而来的;且没有交代其具体有哪些制度,不建议用这个词,考虑“学校管理制度”。子课题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3.“学校道德即德育”用此可能会更具体一些。建议从小切口入手,具体明确、针对性强。

4.文献,建议增加制度伦理相关的内容;选题缘由里面大的政策环境可以简略,将问题清晰明确的提出,说服专家研究的针对性和价值。

5.明确现代伦理制度的要害,对该领域有个人独到的想法、思考、假设。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三十二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