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2-01-24 浏览:





时间:2022年1月23日19:00—21:00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主持人:廖思伦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2人


沙龙议程:


1.博士生卢迎丽读书分享:《教学勇气》


2.周仁美同学读书分享:《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


3.博士生陈金平分享小论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特征、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一、卢迎丽:《教学勇气》读书报告分享


(一)作者简介


帕克·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著有《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以我们熟悉的方式认知:作为精神之旅的教育》、《悖论的承诺》等书。《教学勇气》一共分为七章,分别为:教师心灵、教师恐惧、教与学的悖论、认知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心怀希望教学。主要阅读对象为中小学老师,语言通俗易懂,兼具理论与实践性。


(二)教师心灵


1、应然状态: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实然状态:心灵失落(学术文化误导)

3、心灵回归:与伟大导师相遇,回望真实的自我;与学科相遇,唤醒自我意识;遵从教师内心的召唤。


(三)教师恐惧


1、三层恐惧:多元性、竞争、自我意识丧失;

2、教学恐惧原因:教师内心的恐惧、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

3、化解恐惧:可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


(四)教与学的悖论


1、应然状态:整全的思考世界,而非“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悖论原理

2、应用:深入认识自身的混合体本质、把握教学空间设计(六种教学空间设计)


(五)认知共同体


1、建基于“神圣”——惊奇

2、培养开放的、善于接纳的“柔眼”


(六)教学共同体


1、理想的教学:以主体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

2、学者应该去理解学科本身,理解这门学科的运行规律

3、在教学中:秉持开放学习空间的理念、认识维持开放空间所需的技术手段(提问、倾听、评价、依靠学生)


(七)学习共同体


突破个人化的优质对话产生的三个前提:开发对话话题;对话的基本规则;优质的领导。


讨论:


1、刘志芳


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把自己比喻成牧羊犬,起到牧羊犬的作用,让学生在安全领域自由驰骋与探索;对真实自我的呼唤与呈现;提到恐惧文化造成当前的焦虑与表现主义、形式主义,让人无法真实的表现自己,无法达到身心的统整。


2、程老师


把我们导向了教师看不见的世界——教师的心灵世界、心理世界,而不是只是一味关注教师的能力。外部的表现主义,能力本位。对研究教师的视角的一种有力补充。从美国教师的心灵世界入手,中国教师是不是也有一种恐惧,是不是也有一种对伟大事务的渴望。推荐大家都去阅读这一本书。作为一个全人,我们的精神世界怎样去塑造。精神世界如何整全,如何不再恐惧,如何达到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1:伟大事物。并不局限于学科知识,是一种超越自身与物质的更大的东西。不能用物质与功利还衡量,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悟。伟大事物和人的相遇,是一种互动和感悟,是一种客观性与主体性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2:共同体。共同体氛围和环境的营造。


关键词3:精神世界。


教师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初心就在于自身身上,就是要和伟大的事物产生联系,超越自身利益,实现更高的、更大的、更整全的目标。超越自我中心、超越个人主义更大的、更整全的世界的追求。柏拉图:理念世界。二元论,给精神留下了余地和空间。


教师如何获得精神丰盈?把精神的平庸超拔出来,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就是要通过学生,看到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的成长获得喜悦感。和学生具有精神的共鸣是教师的最大收获,而不是发多少文章拿多少课题。


3、李芳


对伟大事物的追求与批判,老师心理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老师、学校、学生都好,希望有一个好的团队。教师的恐惧来自于政策的变动不拘,也就是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的担心。教育的梦想,都是有的。希望他学校的孩子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黄育峰校长的教育理念,有思想的校长。教育者要有教育理想。


4、卢老师


这本书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反映。心灵鸡汤。一个传教士在布道的感觉,将精神、伟大事物、宗教,具有宗教的意味,作者本身也有宗教背景。教育方面很有影响的著作,很多不是教育学的著作,往往是其他方面的人。帕尔默本身不是教育学家,不是科班出身。但这些人会给我们做教育的人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敢想、敢做,不断的去实践。从个人的经验,总结出这本著作,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个人化的事物,需要有相似的兴趣爱好。这本书像心灵随笔,很直抒胸臆,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展现与表达。学术规范的必要性?学术思维的作用与局限在哪里?教育学的学术思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表达的勇气等。思想的深度?实践的厚度?在哪里。更加宏大的背景,文化氛围。


5、季老师


吐露内心,就是一种勇气。做学术研究的意义,不排斥一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这是人之生存的工具。从内心的状态来讲,也应该有一种心理的向往。总有些东西在那里,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探究。做学术研究的意义是知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子,然后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就是做学术的价值之所在。这本书是站在教师的视角来谈的,教师需要勇气,但是也有很大的恐惧。学生也有恐惧,如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恐惧。教师的自我反省?教师知识的不足与错误。


学习共同体怎么构建出来?共同体是否有人数和边界的限制。共同体里面学生依然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权威,没有身份。但是现实往往并不如意。


失落感怎么来?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局限于课堂,课外无法形成良好的伦理关系。师生的伦理关系,随着下课而停止。学生为什么对他们好的人?而是相信管理他们的人。学生不信任任课老师,这是一种失落感。制度,形塑了师生之间的不同关系。教师有没有真的探索内心世界的勇气。但这种勇气被现实磨平。


勇气的状态,很震撼人的心灵。但是面对现实,往往又显得无奈。


二、周仁美:《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读书分享


(一)作者简介


李书磊。现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正部长级),是一名学者型官员,曾被誉为中国“第五代评论家”。著作有:《1942:走向民间》、《文学的文化意义》、《杂览主义》、《都市的迁徙》、《为什么远行》、《我观世音》等8部著作。

(二)本书简介


一个完整的民族志式的研究,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深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州胡麻营乡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希望小学”以及“丰宁一中”等学校了解到当地教育的情况。通过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的描述,通过与教委领导、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教育在文化变迁中的面貌。


(三)主要内容


共六章:村落中的“国家”;教师们;课堂上的文化传承(上,下);教育循环;一种比较。


1、村落中的“国家”


(1)丰宁县:地理位置;经济情况;政治建制;教育网络。

(2)丰宁满族自治县希望小学:比乡政府更像一个政府;乡村中的“城市化”。


2、教师们


工作单调磨人;教师的身份冲突与尴尬;教师地位高尚与收入低并存;教师的婚姻问题。


3、课堂上的文化传承


(1)文化传承中文化环境的矛盾。建国以后的教育是一种覆盖性的、深刻的文化普及、改造与重塑。

(2)语文课堂中的文化传承: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内容与反课程内容;“课文至上”追求与文学性的缺失。

(3)丰宁小学课堂上的文化传承问题:课堂互动的问题;语言环境的问题;教材的问题;电视对学生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


4、教育循环


(1)起点:小学到初中——升学。农民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升学为主要目的,改变命运走出农村

(2)转折点:高中——丰宁一中

(3)结果:高考之后,四类人的生存状态。第一,丰宁大学生:自发的实现由乡村向城市的流动;第二,分回丰宁获得安排的大中专生:一定的位置;第三,没有安排的大中专生:成为乡村社会的“多余的人”。但是有意义的是这些重返乡土的“多余的”大中专学生们已开始酝酿用城市化的方式改造乡村的计划了;第四,高、初中生:进城打工,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


5、一种比较


(1)曲阜一种、丰宁一种。虽然丰宁、曲阜这些北方县份尽管文化背景与历史大相径庭,但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其学校规模、组织方式、教育产出状况却大致相当;且丰宁与曲阜的教育都应属于般的比较好的,但是好的县份也不过如此了。旧的斯文无可挽回的败落了,它即使在圣地曲阜也没有找到一条与当代文化教育系统相同的途径。

(2)夫子洞裕隆希望小学、丰宁满族自治县希望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文的偏好——知识导向在历史故事与科普文章中显得最突出


(四)感受与思考


1、通俗易懂,比较容易理解。

2、作者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对当时乡村教育的深刻批判,能够站在教育的角度对当时主流的教育行政体系进行批判与揭露。

3、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非常灵活和生动的。

4、村小是村落中的“国家”,也就是说乡村小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很强。

5、教学问题、教材问题、教师待遇、毕业生就业与分配问题等等都是一直存在的。(比如,教师人才外流)


(五)讨论:


1、刘晶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很多观点具有洞见性。不同时代背景,学生的所思所想都是不一样。对农村进行城市化的改造,具有理想性,希望改造农村而不是逃离农村。

城乡的学制,城乡的区别,没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乡村教育采取移植式改造。


2、罗艳华


结合自身教育经历。教育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好人才都往城市走。人才无法回流至乡村教育。基础教育以县为统筹,这种投入方式,具有局限性。应该扩大到省域范围,促进省域公平。

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有很多生动形象、细致的描述,体现出时代特点,具有历史感。农村学校消亡的速度相当快。县里学校情况具有时代感,可以作为教育研究的纵向素材。


3、卢迎丽


思考的逻辑,具有时代背景。对乡村小学的了解。变:一种文化圣地,被学校供起来的。现在,学校在村民的眼中已经失落。

教师:嵌入到村落中。现在:教师脱离村落,脱离乡土。

教学:城市化的教学导向

不变:呈现出整体的教学样态;政治性。


4、卢老师


做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范本作品。

人类学:做描述,很少做归纳和总结。做田野研究的追求不在于提出观点,而是追求对现实的挖掘、重现与还原。以事实为先,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发表观点。做研究要善于从事实中发现新的东西。

虹吸现象。把人从农村吸往城市。想法、说法、写法、结果往往不是一致的,具有耦合性。

还原事实。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社会学的重要原则:价值无涉。

学术价值:要有一定的永恒性。


5、季老师


现代学校和“国家”的联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

作为村里面的一个学校,和很多乡村学校是不一样的。


6、程老师


希望学校,有很多捐款;义务教育的推行,普九的政治运动的宏观背景。

做理论性的研究,在表达个人意见,所以容易过时。

对教育事实做深入的揭示。

对20世纪末对农村学校做的经典描述,具有历史文献的作用。做教育研究,要关注现实的教育是怎样的?


三、陈金平分享小论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特征、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1、前言:重要性,为什么要研究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有效教学、师生关系、学生学业成就、

学校整体效率和整个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第一,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处于什么水平?具有什么特征?

第二,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什么特点?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


3、研究发现


(1)职业幸福感水平与特征:总体幸福感,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健康幸福感,社交幸福感

(2)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个体特征,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外部支持


4、研究结论与提升路径


(1)研究结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待提高,并表现出一定的人口属性特征差异。教师的总体幸福感受到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的影响较为显著。老教师和刚入职的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中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低;教师教龄和职称也呈现出与年龄类似的特点。

(2)提升路径:

第一,个体特征: 自我修炼,提升教师幸福能力

第二,发展前景: 点燃希望,昭示美好发展前景

第三,工作环境: 以师为本,构建积极工作环境

第四,外部支持: 完善政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二)讨论


1、刘晶


结构清晰。三级编码生成理论。完成了扎根理论的步骤,数据的采集用表格表现出来。扎根理论的提炼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与文章标题,如因素的分类,其根据在哪里?区分的依据在哪里?一些语言的描述有待进一步斟酌。民办高校老师特殊性在哪里?如特有的幸福感在哪里?


2、潘小芳


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定位?划分的依据在哪里?

疑问:研究问题,质性研究是不是需要一个研究假设?

回应:研究假设一般针对定量研究。


3、卢老师


过多的呈现出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能不能从事实中找出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归纳需要加强,创新点不足。幸福感的新的地方在哪里?一些细节可以省略。文章还需要精简。


4、季老师


研究结果略显单薄。前后结构不均衡。

可以把标题进行调整


5、程老师


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有三章。可以进一步完善。

把过程、材料进一步扩充用以支撑博士论文的写作。

扎根研究还需要提升。发现理论:理论——命题——事物之间的关系,要素、机制等。

对于因素划分的命名、归纳缺乏思考与提炼。四个要素中重要的子要素在哪里?怎样进行维度的区分。把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揭示出来。

作为一篇小论文,把质性研究去掉。拿捏清楚重点。对主要问题关系性不强的东西可以剔除。重点把影响因素讲清楚。

要突出民办教师幸福感的特殊性。

如何体现扎根理论的规范。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四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