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五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2-02-21 浏览:




时间:2022年2月20日19:00—21:00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主持人:卢迎丽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2人


沙龙议程:


1.博士生杜佳慧读书分享:《风险社会》

2.博士生付东兵分享小论文《活动导向的参与式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以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为例》


一、博士生杜佳慧领读《风险社会》德国.乌尔星希.贝克著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问题,我将从作者简介、书籍简介、主要内容、评价反思四个方面分享这本书。


1.作者简介


贝克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慕尼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涉及政治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和环境社会学。

主要研究成果:《风险社会》《反毒物》《生态启蒙》《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


2.书籍简介


本书写于1986年。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开始出现关于环境问题的生态和环保市民运动。受1972年石油危机影响,德国开始建设核电站,核电站建设成为激烈的政治议题,反核运动和诉求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也在渐次开展。因此,核电站的建设在德国成为了一个比较激烈的议题。在政治上表现为一个反对核电站建设的绿党1983年进入了国会,在与急速成长的绿党的相互影响下,和平运动也将德国配备的核弹危险视为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议题,所以在本书开头就提到了核电站事故。

任务: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对比,新的现代性之路与旧的现代性之路,在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出现的风险社会,新的现代必与现代性的区别,作者以上世纪80年代的视角看未来现代性社会的发展,风险社会的发展。


3.主要内容


第一章  风险社会的轮廓——生活在文明的火山:风险社会的轮廓——风险分配逻辑

第二章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去传统化

第三章  自反性现代化

第四章  “我是我”:性别空间和家庭内外的冲突

第五章  个体化、制度化与标准化:生活处境和人生模式

第六章  劳动的去标准化


实际上回答的问题是风险和不安是怎么脱离工业社会的,这个问题其实等同于个体化是如何发生的。” 7个要点:


1.现代性是一个远末完结的过程,但它需要分期,人们脱离了传统的阶级纽带和家庭扶持,逐渐开始关注自身,关注其个人的劳动力市场命运。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机遇和矛盾。

2.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内外关系方面发生了一个断裂,个体化的生存形式和生存处境成了某种趋势。受此推动,人们为了生存而把自身作为规划和引导生活的中心。

3.这种社会不平等的无阶级趋势,典型地体现在大规模失业的分布上。或长或短的暂时失业的广泛分布,说明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个体化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结果,系统的问题在政治上减轻了,并转化为了个体的失败。

4.包括劳动力市场、教育、流动等在内的一切因而具有了双重性或三重性。

5.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看,私人领域的关系问题表达了现代性的矛盾,因为这种现代性在工业社会的蓝图中遭到了切分。

6.个体在家庭内外成了自己的代理人,无论是通过市场谋求生存保障,还是规划和组织人生。个体处境虽然分化出来了,但这并不等同于一场成功的解救。

7.一方面,新的社会运动(环境运动、和平运动、女权运动)表现了风险社会下新的危险处境和两性间爆发的矛盾;另一方面,在个体化和去传统化的生活世界中,这些运动的政治化形式和稳定性问题,也在社会认同的构建过程中不断显现。

性别在现代性社会中风险;个体在工作、生活中的处境;新的社会运动带来的政治风险


读后感交流


付东兵:


贝克从当下工业社会发展丰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预见现代性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分析了风险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还讨论了我们应对风险的办法。


卢迎丽:


假期读的《教学勇气》《风险社会》《道德的起源分》三本书的理论起点不一样,但有一些共同点,从社会学的视角讨论教育问题,《教学勇气》谈及了孤独与自由的关系;《风险社会》论及人类共处中存在的风险;《道德的起源分》用社会排斥理论谈及人是害怕补排斥的,进而造成了良心的生成;这些对我们拓展观察社会现象的视角有所启发。


卢老师:


我们在读国外理论著作是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经验有什么新颖的地方?

他所说的问题与理论在中国背景下有什么价值与借鉴意义?

对我们研究教育有什么启示?

风险社会已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书是讲的风险社会与我们平常理解的社会风险是不一样的,作者从社会发展的断裂来预言社会风险,提出后工业社会是于工业社会对立的反面,认为后工业社会充满风险,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作者认为未来社会阶级的消亡,预言社会阶级、阶层的断裂,卢老师从孙丽平的《断裂》来看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不同阶层人之间认识的差距,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区别,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方式的差异,阶层之间的断裂、阶层壁垒与社会不公平都将带来风险。

卢老师认为不同阶层人在应对风险时的不同表现、不同的应对能力;人的自我否定的风险,阶级断裂的风险;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状况,90年代以后我国也进入了风险社会,特别是社会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风险,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期过渡的时期,现代性进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中国社会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同时共存的社会,风险社会的存在不可避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存在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发展中的矛盾,国内外环境对我国发展的阻力。

卢老师认为教育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作者讲的风险社会完全是两码事,认为,中国教育存在两轨与多轨制的风险,上层有钱人已不在国内接受教育,中下层民众还在国内的高考轨道中前行。卢老师还结合双减下中国教育变革中的风险与问题,各种不同教育轨道对社会发展的挑战,教育将会暴露社会的各种问题,强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提醒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风险。


季老师:


贝克所想表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风险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前工业社会主要来自自然界,工业化社会以后的风险主要来自人类决策和行为,制度风险、环境风险。

风险的转风,风险的结构变化,制度化的风险,人为的行动和决策带来的风险。风险的产生是与人有关系,季老师以计划生育政策说明人的决策带来的制度风险,现代化工业发展过程带来的自然灾害,对环境产生的风险。

风险社会产生的主要因素是财富和权力,至今我国当下社会也存在这类风险,是社会风险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国现代社会人们在规避风险行为,对公职、编制的追捧。


程老师:


未来社会的发展风险越来越大,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的不平等带来的风险对人们生活的挑战,穷人与富人在应对风险时的不同表现。

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要生点弄清楚这几个问题:风险社会有哪些风险的叠加?风险社会是哪些风险?风险社会与其他社会的不同在哪?读书报告应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当下的案例、故事来解读书中的核心概念和作者的观点,和中国的教育和问题进行对照。



二、博士生付东兵分享小论文《活动导向的参与式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以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为例》


付东兵: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模型建构、教学应用、结语五个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研究问题: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其一,教育变革的需要: 信息时代世界越来越小,合作与交流成为主旋律,学习越来越便利,混合学习模式具有时空的便利与自由,其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呼唤;

其三,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动了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问题


1.混合学习模式中学习活动如何组织、监管与评价?

2.混合学习如何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3.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更契合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相关研究现状


1.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2.参与式学习研究

3.学习活动理论研究


三、模型建构


1.混合学习模块设计

2.参与式学习活动设计

3.活动导向的参与式混合学习模型

四、应用实践

1.活动准备阶段

2.活动实施阶段

3.综合评价阶段


文章点评与修改建议:


 晶:


研究问题过多,缺少新意,不利于深入聚集的分析问题

文章有点像教学设计,文章结构还要进一步调整,文章的摘要没有讲清研究的具体问题,文章的导入不充分,重点为不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常识问题可以省略。

研究现状中三个理论的分析着墨不均,混合式学习只适应部分课程,并不适宜所有学科的学习。研究重点还应该进一步提炼,重点讨论如何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


陈金平:


教改论文基本结构:方法型教学论文要论述教学改革的背景(重要性)、现有研究的不足(必要性)、过程与效果(理论基础,研究的科学性);文章内容多而杂,研究问题不聚焦,论证的不充分,重点不突出,文章提出的概念有三个,活动、参与、混合,三者整合的效果不佳;研究对象不明确,是师范生还是职后老师?


卢老师:


概念过多,研究问题复杂,分析的维度过多,三个概念的叠加,很难讲清,建议简化概念,重点论述混合学习。

文章的结构问题,应重点介绍混合学习的实践过程,理论与实践是两张皮,结合不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不明显,缺少呼应。不仅要说明自己的创新,还要反思不足。

文章是行动研究的逻辑,行文却没按行动研究的结构。


程老师: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研究问题过多,不聚集;

论文虎头蛇尾,文献分析过于繁杂,针对性不强,模型说的多,应用研究过于简单;

各部分的关联不够,理论、模型与实践的结合不够。


二、修改建议:


题目要改,省去活动导向,研究现状可以简略,学习活动的理论可以省略,混合学习的文献综述可以更加聚焦和有针对性,只要分析与自己研究非常相关的文献;第三部分可以重点写第三个学习模型,第四部分要围绕第三部来展开,实践是对模型的应用研究。

论文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为论证主要观点和结论服务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第四部分应该更加具体,要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创新之处,更加清楚的说明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教学效果。要加上一部分(讨论)说明教学改革过程的发现有推广价值的有效经验,主要介绍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成功经验、发现的问题。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六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四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