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六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2-02-28 浏览:






时  间:2022年2月27日19:00—21:00


主持人:罗艳华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32人,本科生科研助理2人


沙龙议程:


一、博士生付东兵读书分享:《道德的起源》
二、李昕燚同学读书分享:《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会议主要内容:


一、博士生付东兵读书分享:《道德的起源》


(一)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博姆是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南加州大学人类学和生物学教授,南加州大学简•古多尔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是美国桑塔费研究院的研究员。40多年来,克里斯托弗•博姆致力于通过观察灵长类动物,研究现存的狩猎-采集者文化来理解 社会深化和人类的道德行为。除了《道德的起源》外,他的著作还包括《丛林中的等级制度》《血亲复仇》《黑道山的社会组织与价值观》等。


《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耻的演化》,博姆认为人类利他主义的演化可以通过研究(晚更新世时期的)狩猎-采集社会的道德准则的演化过程来理解。以往学者们提出的亲缘选择理论、群体选择理论、声誉选择理论等基本上都只涉及了道德演化的某一方面的演化机制,而《道德的起源》则是第一本以整个道德演化的自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博姆深入细致地研究了50个当今世界现存的狩猎-采集者群体,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然后再把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投射回晚更新世时期,以此来重建道德深化的过程。


(二)研究背景;克里斯托弗·博姆所著的《道德的起源》是首本以整个道德演化的自然历史为对象写作的书。详细地阐述了道德意识在上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演化,并最终将人类引向良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而言,本书的出现,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本书里作者推测,人类的道德乃是伴随着狩猎大型猎物演化而来。在采猎社会,生存的本质归结为一点经:不合作,即死亡。


(三)研究视角:该书主要借鉴了达尔文的基于历史的分析方法,从现代视角来探讨道德的起源问题,关注的焦点是在羞耻、美德、超家庭慷慨、道德群体控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各种机制。进化论、生物学、伦理学、进化心理学


生存斗争看作是自然选择的内在动力,而将选择看作是生存斗争的结果。从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存类型,都是最适应于某一时期所存在的环境条件的,他们是最适者。


生物学的运用体现在人类行为对基因库的影响、前额叶皮层对大脑制定社会行为计划和处理复杂的道德问题的能力的影响等方面。


(四)主要内容:正文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作者运用达尔文的理论推衍了道德的演化过程;
 第二至第五章,作者通过投射远古时代祖先的社会生活和现代狩猎—采集者的共同行为讨论了道德起源的演化背景;
第六章对道德起源进行了达尔文式的演化论分析;
 第七到第十章,从利他主义的补偿、道德共同体和演化的良心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社会选择积极的一面,并表明自己支持的立场;
 第十一章作者阐释了声誉选择机制得以建立并维持的原因;
 第十二章进行总结,反思道德起源理论的优势与困境;尾声启发读者重新审视历史维度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今世界的思考。


(五)核心思想


1.道德的起源:在人类的道德演化的过程中,获得一个能够让人们实现自我控制的良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里程碑。从获得良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根本上摆脱了像狼或者猿猴那样的“强权即公理”的“意识形态”和基于群体成员的恐惧 心理的社会秩序,并且在内化了的规则和对个人声誉担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虽然这已经足以使我们在动物王国里变得独一无二了,但是道起源的真正标志却是因觉得羞耻而脸红——这是自然选择的神秘这处。根据演化的优先秩序,作为进化了的良心的一个基本的功能,规则和价值观的内化可能是最先进行的,而最初出现脸红则可能是与稍后形成的那些自我控制的功能有关。


2.道德的演化 人类的道德的演化的过程中,获得一个能够让人们实现自我克制的良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里程碑。从获得良心的那刻起,我们就在根本上摆脱了像狼或者猿猴那样的“强权即公理”的“意识形态”和基于群体成员的恐惧心理的社会秩序,并且在内化了的规则和对个人声誉的担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


3.道德与良心: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指出,我们的良心和道德感就像我们巨大的脑容量,直立行走的姿势以及我们的文化常识一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任何动物,不管什么,都与人类一样,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显著的社会本能,包换父慈子爱的情感在内,因此,只要他的智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或接近于良好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道德或良心。”


实际上,如果一个物种变得足够聪明并拥有了足够强烈的社会同情心,那么,良心以及随之产生的道德感,就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道德始于良心,而良心的深化则始于由群体实施的系统性的、最初属于非道德范畴的社会控制(惩罚或说教),这种群体成员的惩罚行动不仅能够影响群体的生活,而且能够塑造出相似的基因库。


4.慷慨与利他主义:利他主义与人类社会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因为,在那些包括了非亲属成员的群体中,具有利他主义的慷慨之心的个体能够为促成更高层次的合作。一个平等主义的狩猎-采集者群体所追求的或许是,努力促使整个群体变得更加慷慨,但是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体则会认识到,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利益才是第一位,因此,要让人们一贯地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做贡献,就需要某种特定形式的“劝诫“或”说教“,或”操纵“。


5.羞耻指感到过去所做的坏事会被别人知道,或者可能会被公之于众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起源的真正标志却是因觉得羞耻而脸红一-这是自然选择的神秘之处,在我之前至今没有任何学者对此做出过严肃的解释。根据演化的优先次序,作为进化了的良心的一个基本的功能,规则和价值观的内化可能是最先进行的,而最初出现脸红则可能是与稍后形成的那些自我控制的功能有关。


6.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社会选择与自然选择分别作为社会与自然界的有目的运动的形式、社会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赋予社会选择与自然选择以对象性关系而相互规约。正因为这种对象性关系的生成,社会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生成了一种张力,共同推进社会进化。人的生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或者称为自然选择的结果。社会的生成是社会选择的自推动,是自然选择的它推动。


(六)研究应用:博姆这本著作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从起源上说明了平等主义、利他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微妙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有助于我们反对各种以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名义要求个人为权力做出牺牲的“阳谋”


(七)几点思考:


1.流言蜚语之于今天的社会,与它在祖先的生活中所充当的角色是否有所不同?

2.所谓的道德多数派又是站在何种立场上宣称自己是有良心的呢?

3.妮可的人类学资料为我们呈现了家庭内部的规则内化及惩罚机制,在群体生活中如何对儿童进行教化与道德培养?


二、师生交流《道德起源》的读后感


罗艳华:作者在书中将道德基本上等同于良心、利他、羞耻感等道德情感,但其实人的道德发展和形成是和不同地区文化,不同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联性的,在读书的时候,就一直比较疑惑,为什么作者没有考虑到道德良心的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文化性差异性?


程老师:作者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立场是从人类学的角度,从历史分析,演化分析的角度阐释了人类的类本质,人类的普遍的类本质:良心,利他、羞耻在原始人、狩猎部落如何演化的。不同文化的群体都会有良心、羞耻感和利他行为,这些是人类长期演化而来的,作者就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和观点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人类进化中在基因中埋下良心的种子,道德的潜质,经后天的启发教养而形成。


廖思伦:人性本善吗?程:不是,基于人类学来论证,是经过科学研究论证的对人类利他心的解释,并没有简单的说人性本善或人生利他。


付东兵:探究人类进化过程中,人是如何成为人,从狩猎采集社会的个体如何在群体中生存和发展,有利他主义的人更容易成为领袖,得到群体的支持,具有同情心和良心的人的得到了更好的进化。


杜佳慧:道德是否可教,道德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道德是二者的结合,看这个书理解,道德是一个先天性东西,听程老师讲了,道德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道德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培养孩子的道德的时候,要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和途径。


季轩民:杜老师认为道德良心起源于社会共治,外在规范的内化,制度内化形成良心,先天生来就有。读了这本书,明白了杜老师那本书,站在人类学和生物学视角,几万年前,道德良心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演化而来的,解释了原始社会良心是如何形成的。道德良心的先天性否定掉了,身体是生来就有,身体的手和脚也是进化而来的,人类的道德良心也是进化而来的了,埋下一个良心的种子。


卢老师:人类学这种研究,基于生物进化论,读过类似的书,对我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和启发呢,拿道德起源本身来讲,基本上可以知道道德是如何起源的,最重要的是道德产生的机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规律性的,道德产生的机制,道德就是在人类合作中产生的,不合作就死亡。我们今天的人的社会,合作形式与以前不同,合作形式的变化,道德的变化。虚拟的环境,讨论脱离现实,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去讨论的话,容易脱离现实,在虚拟的时空中,更容易脱离现实情况。


元宇宙的影响,现实生活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低级。科幻小说,赛博朋克,高科技地生活,都生活在虚拟社会上,在现实生活中你就蜗居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甚至不打扫卫生。对道德内涵,道德还在不断地变化,就像生物进化一样,生物进化不是越来先进,适者不一定就是先进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合作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对道德有很大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平行世界。


程老师:大家混淆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真实观搞混淆了,就像孩子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在网络世界,打打杀杀才是好的,对身边人不管不问,不交流,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丧失了真实感,不知道哪些东西是真实的,哪些东西是虚假的。我不认为我们的网络会议探讨问题会虚幻,不会虚幻,不是生活在梦里,还有很多的人过着黑白颠问题倒的生活,搞不清楚虚拟和现实,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是假,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就是卢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的道德从原始人到现在,我们成了一个有良心的物种,未来,假以时日,经过社会选择后,我们的良知会不会被挑战,会不会失去这种社会控制,被那种阿尔法的人很多,会不会?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你脑子不坏,基本的道德规制是不变的。如果你的脑子,在虚拟世界中,你的现实感越来越少,脑子结构的变化,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几万年以后可能人类的道德结构和现在可能不一样。


季轩民:推荐大家读《善恶之源》


程老师:今天东兵的读书呈现的方式不是很好,作者关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如何论证的基本观点,论证方式?提出的问题太浅层了,是否同意,有什么依据?批评性思考,怎么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观点,带着批评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总而言之,没有很好的展现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比较零散。


付东兵:我是存在这些问题,我以后注意改进。


罗艳华:丰县铁链女案件反映出来所在的村庄,镇、甚至整个丰县为什么对如此恶劣的事件呈现出如此的麻木,允许其“合理”的存在,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失去道德良知了吗?那么多人都没有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良心和道德呢,那么长的时间一直默许这种事件的存在?没有道德感吗?


卢老师:艳华你不要在这件事情上有道德洁癖,这个事件发生了那么多年,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也许就认为把一个精神病锁起来就是道德的,在精神病院很多病人也是被绑起来的。我们从局外人,单一的角度,往往就会陷入道德的绝对论,道德的洁癖,就像乌克兰的战争,大家都同情乌克兰人们,其实乌克兰没有什么值得好同情的,他们也干了许多坏事,香港暴乱事件,他们很多新的纳粹份子跑到香港一起来闹事。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搞德育的人,容易有道德的洁癖。总是拿道德的标准要求别人,放到自己身上就不行。大家都是一样的,既然都是人,没有理由和资格,用人的标准和资格批判别人,只有神才有资格去批判人,我们没有从道德上批判别人的权力。不要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搞网络暴力。


刘 晶:介绍了丰县事件的过程,贾平凹说这些落后的村庄如果不去买卖妇女,这些村庄就会消失,但是我的观点和很多网友是一样的,对这个事件是很愤怒的,但是没有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德育方面的平庸之恶,村庄经常听到妇女的哀嚎,但是都无动于衷,他们可能觉得花了所有积蓄买了的妇女,要发挥他的功能,就不把妇女当人来看。丰县和徐州市的政府对这个事情都是知道的,这个事情可能有历史遗留等很复杂的原因,处理起来很复杂困难。国家层面现在肯定关注到,这个问题涉及层面很深,每年的妇女儿童买卖量是很大的,只要是女性都容易遭受这种危险。这个事件会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和妇女儿童保护的社会治理工作。


程老师:卢老师讲的道德洁癖,我们确实要警惕,我们古代的文化中就有大公无私,对别人进行道德指责和道德绑架,这次丰县这个事件,是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在文明的现代社会,我们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不把人当人,把人当工具,当奴隶,就像血汗工厂一样,他侵犯的的是人的人权,对人的基本道德底线的挑战。看这本书,我们会想,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挑战,为什么我们可以批评呢,博姆说,在社会舆论的控制下,它才有利于良心的产生,博姆认为社会控制系统、社会惩罚、社会舆论是有必要的,它和道德高标,道德绑架有本质区别。艳华是想问,再这样乡村里面,为什这些人如此冷漠丰县这些人没有良心吗?没有同情心?他们的良心是如何丧失的,艳华你看,我们以前读过一本书《培育良知》,斯坦福大学生到了监狱里面变成打人的凶手,有一个社会情景,去个性化,丧失了做人的资格,矮化,污名化,你明华,非人化、再这样的社会力,机制力,大家都变得麻木,丧失了良知。李昂拍的电视剧《盲山》中,被拐卖的妇女一个女研究生被拐卖了之后的生活,试图营救自己,但是还是没有成功。博姆这本书主要讲你为什么有良知,这种类本能,深深的刻在你的大脑里面,成为你的类本能,解释了良知,成为你的良知,《培育良知》使得人们冷漠,逃避,变得没有同情心,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三、李昕燚同学读书分享:《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作者简介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25年来,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

(二)内容摘要


1.家最温暖,信任;纪律;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


(1) 我不想麻烦别人

(2) 我想要奖赏

(3) 我要取悦某人

(4) 我要遵守规则

(5) 我能体贴别人

(6)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奉行不悖


2.方法:(1)阅读: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l 善用图书馆。做父母的绝对有必要带小孩去图书馆。去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

l 挑选文学作品。

l 对于不会阅读的孩子:1.解释教材。2.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进度的书

l 读书会。最佳做法就是由各科老师带领学生开办读书会,父母也可以在家中如法炮制

l 阅读评估。方式很多种:测试,读书分享,表演等


(2)写作:四个步骤


l 写作之始-语法

l 每周作文

l 每月读书心得

l 少年创作计划。每个学生都有一年的时间来完成一本书

数学

l 重质不重量。出较少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而把很多时间用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buzz”游戏。 心算。


(3)历史地理


l 遨游世界

l 观影。电影是帮助孩子喜爱和了解历史地理的有力工具。

l 出门旅行。带着书去探索书上的世界。

l 孩子们最喜欢的作业,就是制作各州的州牌,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地理。


(4)自然


l 放下课本,拿起实验器材,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5)艺术


l 让他们演奏

l 五项不容错过的美术作业:剪纸画,万圣节面具,大卫自画像,蒙德里安魔术,线绳艺术

 

 (6)经济


l 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

l 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时间管理,学习存钱,记账,收支平衡,规划未来的能力,有条不紊的方法等

l 懂得节俭和惜物。如果他们必须工作才能买到一本书或一个玩具,就会更加爱惜它,也能够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

l 延迟享乐


3.疯狂之举:热爱:第56号教室每天早上六点半便敞开大门。


l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第一步,理解题目,放下铅笔;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策略;第三步,解题(拿起铅笔);第四步,分析,我的答案合理吗?

l 电影英雄。第56号教室有一个电影俱乐部

l 行万里路

l 玩摇滚乐

l 喂饱世界计划。使孩子成为模范人物的最佳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帮助他人的各项活动。

l 小小莎士比亚。每年,学生们都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


(三)启发与反思


教师思考的问题


l 你是否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并坚持如一?

l 你有足够投入么?(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the fire)

l 是真的奇迹吗?

l 好的教育从不是创造奇迹的。一切奇迹的教育都是自卖自夸表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有耐心,要陪伴、要时刻点醒,要分清事物的好坏,要放长远的目光。

l 准备就是一切。察知时间,善用时间。

l 专注力。

l 人生的十字路口。评估选择时候询问三个问题:有利于达成自己目标;是否会伤到其他人;想做自己还是取悦他人。

l 长期备战。延迟满足,为了目标放弃当下的享乐。


四、师生交流《第56号教师奇迹》的读后感


罗艳华:建议汇报完之后不要用谢谢“聆听”这个词,聆听这个词一般是上级对下级,专家权威对平民用的词


程老师:嗯,聆听这个词带有等级关系,建议聆听改为倾听,至少是平等关系。


周仁美:这本书没有看过,有部电影,搜了去看了一下,这本书,这个老师上经济学特别有启发,是需要很多知识性的东西,中国的老师要做到哦这点不太现实。


李 芳:这本书我是读过的,很佩服这个老师,他能教很多学科,是个全能型的老师,对课堂把控得很好。这套理论、操作和实践是否能适应我们的教学体系。他的很多做法我们都有做过,尝试过,但在做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例如我们英语学科,我们让学生读书,读什么书适合学生,读什么书做题和阅读能力有什么拓展,读书的目的单纯的想要帮助学生考试获得好的分数。不是像这个老师一样去升华学生的视野、能力,只是想要应试。这个老师的做法,不适合中国这个教室里面,你在教室里面做的一切收到很多的制约,比如说,出行,这几年游学一直在停止,因为疫情,一直在取消,这是客观条件的制约。尝试通过每周看一次电影,除了客观条件,领导会说,初二年级了,还有足够的时间表演话剧?看电影,这是学校领导方面的制约。家长也会制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们要看到学生的分数至少是成一个上升的一个状态,而不是虽然他摄像很好,表演很好,但如果考不出好成绩,就会怀疑你所做的一切,所以我们心怀教育理想,但是面对教育现实,我们老师就会放弃和低头。


程老师:谢谢你的回应,我想上海很好的学校都面临这些困难,武汉的老师搞个话剧,搞个表演,估计武汉的老师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起过。


罗艳华:这个老师很懂教育规律,很懂心理学,前面介绍了的那些不同层次和心理学的心理发展阶段比较吻合,这本书从教学论,学习论很有帮助,他用的方法,案例还是有有价值的。他们的教学体制和我们不一样,这个老师是实行包班制,老师如何开课,老师具有很大自主性,老师可以自己根据学生情况自己制定教学计划。自主性,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能够给这种优秀的老师很大的自主性,他就能用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活动。这本书对我们要开展教学,当教师的话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的。


程老师:其实我们在进行中美教育比较的时候,有两个现象,大家应该注意一下。第一个现象是,美国顶尖的优秀的老师真的非常优秀,比中国的优秀的老师更近啊优秀得多,因为他有自由,不收体制的约束,教书的话是需要很大创造性的,需要自由和自主。当然也有考试,雷夫这个班,排5%,他有教学自由,不按教科书来,老师都是自己设计教科书,自己安排教学内容,老师可以想很多办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二个,美国最差的学生绝对比中国的差。中国的学生比较同质化,没有太差。美国的平民窟,你们看一个电影,美国的《热血教师》,他去学生家访,有的家长是单亲妈妈。由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两级分化太严重,大城市病,贩毒,家庭不稳固,未婚妈妈,暴力,太糟糕了,差的孩子真的比中国的差的多,比中国糟糕一百倍。雷夫是非常优秀的教师,获得过美国年度最佳教师,教了一群非常难教的学生,很多老师如果去教这样的学生,就是怨天尤人。雷夫用高超的手段,感化了一群很难搞的学生,确实不容易。大家在讲雷夫的教学艺术的时候,大家还应该有一个判断,雷夫教的这群学生,他教给学生的东西,是美国最优秀的文化,美国的这种文化,是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就是中产阶层的文化,包括讲规则、精于计算,理性,包括自愿行为,奉献。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因为他们有最先进的精神文化,所以作为一个平民窟的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去见识美国优秀文化,包括文学、创造、艺术,带领学生去认识领略最优秀的好的文化,最好的电影,最好的生活方式,让你情不自禁的被吸引,艺术、书籍展示给你,吸引你。评价制度不像中国这样僵化,考试制度不像我们这么严苛。所以我是认为,一是文化,先进文化的引领,二是他们的制度与我们不一样,制度灵活,给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和可能性。三,教师的个人魅力,创造世界上最好的教学艺术,缺一不可。


程老师:颖丽你回应一下刚刚昕燚提出的问题,就是把雷夫和中国的张桂梅比较,是不是中美的优秀教师差异很远,让我重新反思张桂梅的价值?


卢颖丽:你要考虑,他们深处的环境不一样,像张桂梅老师她是在那样的边远的山区,她的预期是希望把山里的孩子带出来,运用毛坦厂模式的原因,相对于美国,雷夫老师,可能分不同的阶层,这种教育制度创造了一个环境,老师个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老师,普遍是属于,之前看过一本书,用制度分析的方式,讲到老师存在三种认知图式,讲到应试图式和教学图式,把人的思维方式固定在那里了,环境背景,还有中美之间的思维图式是不一样的。读书心得:第一,学习到很多教学的技巧,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技巧,老师是如何思考教学的,老师是如何思考自己教学的,引言里是尹建莉写的,尹建莉写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家庭里面,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第二美国大题的教育生态,美国教育的特点。


程老师:希望这本书,对大家以后做老师,我们现在已经是父母的同学们,希望对你们有用,他讲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老师可以实施,我们父母也可以实施的。


雷夫和张贵梅不能简单的放在一起比较,雷夫的是他的先进教育文化的体现,张逼着孩子们苦读是在当地的贫瘠的文化下面,为孩子谋出路,她能借助的资源有限,能够帮助孩子们成功,只有考试,考上大学一条路径,所以种种的限制,无论是文化上和制度上,教师能力上的限制,逼着学生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多的不合理,在当地,在那个情景下,个人认为,是一种相对均衡,相对合理的选择。不能看到雷夫的差距,就否定张桂梅的付出。个人认为,张桂梅和雷夫之间有要给共同点,不认输,有教育情怀,改变未来,有出来,有未来,有教育情怀和理想,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能力和资源,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不能因此怀疑她这样做是否有意义。中美制度差异太大了,简单看,这样做不对,我们就有更多的理解。


卢老师:我想讲两点:一是,美国人写书,包括这个本书,美国人写书,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就可以,不太注重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自己弄了,生情声情并茂的就行了,美国这种氛围比较自由。国内写书要符合各种规范,最后写出来和自己原初想法差异很大。第二点,雷夫和张桂梅的区别,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共同点。不能用同样的道理评判两个人,这是多元宇宙的问题,是不同世界的人。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七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五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