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七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2-03-14 浏览:





时间:202231319:00—21:00


主持人:刘晶


参与人: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1

沙龙议程一:博士生廖思伦分享小论文《作为弱者:学生的日常反抗策略及对学校治理的启示》


一、汇报框架


一、已有研究回顾


二、逻辑起点:日常反抗理论的引介


(一)未被书写的“日常反抗”

(二)“经验”:发现日常反抗的分析方法

1、“经验”分析法的必要性
2、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


三、发掘文本:学生的日常反抗策略


(一)“仪式的抗争”:发牢骚
(二)时间的“自控”:打擦边球
(三)空间的挣扎:趴校门
(四)权威的抗拒:保持距离


四、行动反思:学生日常反抗行为的学校治理启示

二、师生讨论


博士生杜佳慧:


1.第2部分,关于经验和实践的融入,有些奇怪,需要思考如何修改;2.学校的治理这一块用了“正当”和“有效”,“正当”与“有效”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3.这4个模式不是一种治理的方式,而是学校的做法。


博士生罗艳华:


1.不赞成把学生的这种日常反抗定义为一种需要治理或者需要管控的对象;2. 诸如学生扒着校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的表达,并不是抗争;3.细节问题,如标题和内容的匹配许注意;4. 信息和数据的来源的没有交代清楚;5.注意文章语句的连贯性。


博士生刘晶:


1.建议标题修改;2.注意关键词的确定 ;注意语句打磨,精准表达;4.认为所提出“民主模式”并不民主,是严格管控的另外一个形式而已;5.认为文章修改前,关于“前台、后台”的描述及图示很生动,建议整合到现在的这篇文章中。


博士生潘小芳:


1.关于标题。把作为弱者放在前面,它可以涵盖学生的日常反抗策略这一部分的内容,但是不能涵盖学校治理的这一部分。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如加“基于日常反抗理论的视角”;2.反抗行为、抵制行为,其实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要混淆使用:3. 学生的有些行为,他可能上升不到抵抗行为或者抵制行为,就是一种需求的表达。4. 综述部分缺乏对外文文献的阐释。5.正当性和有效性,为何选择这两个维度,文章需要在理论上论述。


孙永敏师姐:


1.标题修改,改为:学生的日常反抗策略及对学校治理的启示;2.研究回顾内容繁琐,很难进入主题,用几句话来概括去写;3.观察材料太多,需要精准的选择;4. 为什么用正当和有效去分析学校的治理,阐述的不清晰。


卢老师:


1.一篇文章,一个理论讲清楚即可; 2.学生真正的“反抗”,文章还没有挖掘出来。而是把学生的一些平常行为,当成了“弱者的武器”,实际并非如此。建议好好阅读《弱者的武器》这本书;3.学校管理用“正当、有效”,是有问题的。不赞成治理措施按照“正当、有效”的维度来划分;


程老师:


1.文章最大的问题,中心研究问题没有聚焦。应该写清楚日常防抗策略有哪些,学校的治理策略是怎样的;2.一定要注意一篇论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论文的各个部分是不能拆卸的,环环相扣。如果拆卸了,文章不受影响,则证明有问题;3.本文的修改方法是:删掉不相关的内容,突出核心问题;可以简单介绍斯科特的观点、方法、对象,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对象,作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揭示学生生活的舞台,即可以看做“前台”。第三个部分,要把学生的反抗策略揭示清楚;材料的使用不要堆砌,一个材料诠释一个观点,不要把两个或者多个材料放到一起。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最后一部分是学校的应对策略,不应该是目前这样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把实证推到底;标题可以修改为:学生的日常反抗策略及对学校治理的启示——来自**乡镇中学的个案研究,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比较优势:4.再次强调,写论文一定要抓住矛盾,一步步深入,不要漂移、跑偏。


沙龙议程二:孙丹红同学领读文章《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共识的群体差异》


一、汇报框架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观点与论证

评价与思考


二、师生讨论


硕士生张媛媛:


1.请教一下老师中国当前的伦理道德精神结构,它应该怎样才能够趋于一种稳定的发展的?2.文章中数据的一些分析,相差百分之几,这样可以表示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吗?


程老师:


1. 文化共识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东西,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它也是在缓慢地推行的,就像河底的流沙一样,所以它不可能完全静止下来,因为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变动。2.理论思考的深度弥补了数据分析的不足。


硕士生管亚玲:


通过这篇文章想到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互补性。


卢老师:


1. 应该分层次去分析伦理共识和种道德共识。比如可分为:行动/实践,认识/观点,理想/信仰等几个层次。人们可能在理想/信仰等方面有抽象的共识,但是在行动、认识等层次却有不同的看法。2.政治权利是可以干预社会的道德、价值、伦理判断的,并且这种现象广泛存在。3. 伦理共识它是动态的,具有区域的不平衡,比如不同地理区域的人对江苏“八孩母”事件的看法。


季轩民博士:


1.文章的共识是大部分人的共识,而不包括小部分人,从文章数据的有效性就可以看出来。数据只是作者的一种研究工具,去探讨“共识”的现状;2.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他用数据的形式来告诉我们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待事情的差异和问题,以及态度是不一样的。


程老师:


1.文章的问卷回收率低,数据的有效性不好;2、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伦理是一些人际的基本的关系,基本的生活方式,基本的思维方式的存续,更多地体现出这样一种道德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道德则更多的是自个人自愿的选择。很多中国人在伦理和道德选择上存在两难的困境。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八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六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