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4月17日19:00—21:40
主持人:彭予曦
参与人: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一:王贻婷同学分享小论文《学校变革中教师“消极性抗拒行为”的原因审视与消解》
一、汇报内容
(一)文章结构
行为及表现——原因审视——行为的消解
(二)文章内容
1.教师的“消极性抗拒”行为及其表现
在学校变革进程中,教师并不认同学校变革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否定教师是学校变革主体,在心理和行动上较为抵制学校变革,一般表现为教师对学校变革的拒绝或虚假、被动地遵从。
2.教师“消极性抗拒”行为的原因审视
① 学校科层化的管理制约了教师变革的主体性
② 变革的不确定性滋生了教师的抗拒行为
③ 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师难以应对学校变革
3.学校变革中教师“消极性抗拒”行为的消解
④ 抗拒到参与——教师唤醒主体意识
⑤ 担忧到认同——教师获得主体认同感
⑥ 焦虑到自信——教师提升主体能力
二、师生讨论
博士生卢迎丽:
1.文章中一些观点的提法有一点随意,要找到支撑和引用
2.“消极性阻抗”界定的并不清楚,文献综述和梳理不够
3.原因和策略之间没有逻辑性
卢老师:
文章结构规范,形式对应。但是文章中存在一些不够严谨、不够现实的提法,例如“变革”;所有的问题归咎于教师,问题过于简单化,未结合社会。
孙永敏博士:
1.题目可以把“原因审视”换成“问题审视”
2.第一部分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类
3.“原因审视”中时间精力不足可以换成是科层制的问题
4.“变革的不确定性”过于笼统,可以再具体一些
5.“专业能力不足”部分还可以细化
6.没有谈外界因素,只归结到了教师本身
博士生杜佳慧:
1.主题有趣,结构完整、观点清晰。
2.“变革”这个词太大了,可以进一步聚焦
3.原因部分有些跳跃,缺乏一根主线
4.文章语言表达可以更精确,补充一些资料
程老师:
1.总标题和分级标题没有太大的关系
2.文章表达不准确、观点不严谨、论述缺乏逻辑性,经不起推敲
3.创新点不够、科学性不够,可以增加新视角,进行材料创新、增加图表等
沙龙议程二:马紫晗同学领读论文《被抽空的县级中学--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与突破》
一、汇报内容
(一)文章结构及内容
1.问题的提出(政策背景、改革成效)
2.“P中”的基本情况(经济条件、生源状况、内部管理混乱、县中发展的普遍问题)
3.以县为主”体制下各利益主体的行动
① 县政府与教育局:资源配置权与教育事业主导权的矛盾及改革
② 托管方和学校管理团队:市场激励模式vs基础教育托底
③ “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师:经济绩效vs专业发展
④ 或“走”或“留”的学生和家长:择校则本vs离场能力
4.县域教育的困局与破解
困局:自身利益与教育价值的冲突/“条块分割”的政府行政架构/生源的可流动性
破解:“P中”经验借鉴/“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5.评价与反思
优点: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贴近生活、实用价值高;采用案例法,论据充分可靠
缺点:在“破解路径部分”只阐述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优势,除P中的经验做法外并未提及其他具体做法
反思:1.对于县域中学来说生源和升学率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去响应国家政策推行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是否只适用于发达地区的精英学校?
二、师生讨论
博士生刘晶:
文章提到的困境大多存在于现实生活,观点新颖,第三部分存在亮点,但第四部分有点草率。
博士生付东兵:
作者对学校和县分析得很到位,但是措施不够具体,没有提到具体的解决办法。(例如管理层、社会支持、教师意识等)
卢老师:
比较深入的田野调查,具有人文关怀
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县中衰弱,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资本的力量不能忽视/国家整体发展/深入到生活最隐秘的部分去研究
程老师:
县中问题揭示了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文章走出困境这一块不完善,给出的建议没有参考价值。
程老师提出以下几方面非常重要:
1.县域治理能力很重要
2.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很重要(制度、经济等)
3.加强自主的造血能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沙龙议程三:德育年会参会收获分享
潘小芳:
孔祥渊博士的《校园欺凌的发生及其治理:微观互动理论的视角》——运用微观互动理论,校园欺凌发生时,情感能量是不平衡的,所以才会有欺凌,将校园欺凌发生过程讲得很细致完整。
卢迎丽:
国外讲座专家基础很扎实,提出“集体写作:的概念,对概念里涉及的要点把握得不够清晰。
开始关注哲学理论,将哲学理论指向教育现实
程老师:
国外专家分享——
1.写作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将写作与自我修养联系起来
2.集体写作是一种方式,建立在“知识文化”、“知识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廖思伦:
1.了解学习福柯的相关书籍和理论
2.思考德育的边界
3.需要学习从教育领域去剖析日常事件和观点(从现象入手,揭示本质)
付东兵:常态化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需要的师德是非常重要的,将个人道德与师德联系起来了
张媛媛:基于现象学视角分析价值观教育,比较有启发。
管亚玲:接地气地从学术上对师德进行分析探讨;要做好方法和理论结合
孙丹红:研究需要更多的田野视角和实证研究
刘志芳:觉得自己概括能力和理论化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