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十六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2-05-23 浏览:




时间:202252219:00—21:00


主持人:管亚玲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1


沙龙议程:


1.《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读书分享(1-10章),汇报人:付东兵,周仁美,杜佳慧,李昕燚


一、《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读书分享(1-10章)


(一)付东兵:1-2章


1、作者简介:罗伯特·默顿及其学术研究贡献

2、全书内容:探讨了四个方面的理论,奠定了社会功能学的理论基础

3、第一章: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体系

4、第二章:社会学的中层理论


(二)周仁美 3-5章


1、第三章:显功能与潜功能

2、第四章: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

3、第五章: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4、思考与体会


(三)杜佳慧6-7章


1、第六章:社会结构与失范

2、第七章: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3、思考:借鉴框架,分析初中生


(四)李昕燚8-10章


1、第八章:科层结构与人格

2、第九章: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组织中的作用

3、第10 章:对于参考行为理论的贡献


(五)自由讨论、分享感悟


罗艳华:


第一,中层理论和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书中提到的研究范式很相似,米尔斯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默顿继承并发展了这个范式,进行了概括,提出了中层理论的研究范式,为之后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我们研究提供了借鉴。

第二,书中对科层制和知识分子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对《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完善和发展。现实中也有很多学者为了迎合政府,机构的需求,摒弃了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如民主党派。


刘晶: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层理论。默顿将理论聚焦中层,进行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对我们很有启发。其次是结构的负功能。再次,是关于社会失范的分析,这个详细的分析角度对我很有启发。最后,关于科层制和知识分子的内容,对我们进行学校研究很有启发。


卢迎丽:


 第一章体现了对社会学的原思考,这一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还没有想太明白。但很多理论大家都会进行宏观把握。关于社会失范分析得很详细,尤其是其原因的二维分析,让我想到了《组织社会学》中对于组织行为的分析和默顿的分析有相似之处,但默顿加了阶层因素,不知道组织是否可以从等级入手进行分析。


付东兵:


 社会学定性分析的范式,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关于经典理论的重视,默顿引用了很多关于经典理论的看法来佐证,这也启发我们细读经典。关于中层理论的阐述,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经验研究,去帮助我们解决写作时理论的选择问题,因为中层理论的边界较为清楚,但是前提是我们要把理论吃透。


廖思伦:


书看得不是太懂,关于中层理论,我认为作者不是对具体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种概括性的介绍。在第一章中提到的“预见”,我理解不是很到位,是否可以理解为创新或者“述而不作”,还是“又述又作”?我理解的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付:是指在前人的知识当中对问题有所暗示)


季轩民:


 对理论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运用,就是对它的掌握。对于中层理论的理解,我理解的是它是抛开宏大视角和微观视角,所处的中间这一段,因此有一个边界性问题,但其概念界定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关于失范的分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我之前考虑师德失范时也有想到。失范行为打乱了原有的稳定结构。可以运用到对现行社会问题的分析,如对防疫政策的不遵循,而且越往基层,越容易失范。我们也可以将默顿和涂尔干的失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关于知识分子的概念,联系到我们现在社会的知识分子,相比于之前的知识分子,通过官方,给群众一个知识参考,他们已经失去了社会的信任,对社会作用效果不大。对于罗艳华的观点,一件事发生和党派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从社会层面来讲,必然会产生不同立场的群体。比如防疫政策问题,双减政策。


卢老师


 虽然默顿反对宏大理论,但其自身也构架了一个宏大体系。很多社会学家都对社会学进行了一个梳理,书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是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一个总结。所以这类书对于非专门研究作者本人的学者启发不大,因为这类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学的经典人物的经典性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他对整个社会学的贡献,个人会将自己的理论融入整个体系,因此社会学的整体性比较鲜明,个人观点难以区分出来,这是整个学派的特点。因此,读这本书,还是需要放在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去读。如果想要了解社会学,可以读一些最新的社会学书籍,因为社会的概念会随社会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关于默顿,其中层理论和失范理论我比较感兴趣。关于中层理论,首先要看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要看到其背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渊源。要关注默顿和其老师帕森斯的联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层理论从某个意义上是一个理论性的理论,是和帕森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达到默顿的目的,比如操作性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是起到了理论间的桥梁作用,同时弥合帕森斯以及反帕森斯的相关理论的分歧。因此作者构建理论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但可操作性性不强。


默顿的失范理论是在继承涂尔干的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而形成的。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者,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失范(破坏社会正常次序)不是一个非正常现象,这是由社会本质所导致的。在默顿看来,失范的形式没有变,但判断的标准变化了,默顿是从目的和行为的不匹配来讲社会失范。默顿据此提出了文化目的和社会路径两个名词,相比之下,涂尔干忽视了人的目的。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我们今天讲的失范和默顿的失范又有了变化,尤其是西方的研究,好像又回到了涂尔干那里,强调社会秩序。这体现了今天西方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涂尔干当时所处的社会状态有一定相似性,但是今天西方社会更强调价值观规范和意识形态,抽离了社会现实因素,讲所谓的政治正确,并不关注概念本身的内涵。由此可见,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变化。


我个人觉得,默顿对于失范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问题有借鉴意义。人的欲望无法通过正常的社会路径得到满足,比如内卷问题。因为我们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和美国二战后的社会发展状态有相似性,但是也有不同,因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目的是不一样的。西方的文化目的是个人主义的,而中国的并不是完全的个人主义。


程老师:


阅读本书的意义: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教育学有很大启发,因为我们教育学正面临这默顿写书时社会学的转型,即从理论思辨转换为数据技术中心。这种转换也使得教育学研究出现相互指责的问题。由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的共通性,都是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不能忽略人文性。因此通过默顿的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学走过的弯路,直击教育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比如理论和实践,科学和人文性。


本书的前面和后面部分对我们教育学启发更大。例如中层理论,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以做到在宏大理论上进行把握。一是学术素养不够,难以把握足够的事实;而是学科知识进行了分化,一个人难以全面把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层理论是对于一类性质相似事实的描述,在这种基础上有一定的预见性。我们的博士生也应该更多地运用中层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去发现,甚至建构中层理论,去指导自己的研究,尤其是能够观察到一定事实的研究。


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我们教育学中对理论和实践二者的融合互动研究不是很到位。默顿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互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们教育学中,理论过于宏大,经验过于琐碎,我们是缺乏中层理论的桥梁作用。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当前中国的社会现象很有帮助,如失范行为、内卷。比如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目的比较单一,社会结构又比较等级化,制度化手段也比较单一,导致中国教育的内卷。但是这也不是全能的解释框架,我们依旧能够提出一些疑问,比如社会底层的特殊性。因此除了社会结构,是不是还有个人的选择和思考。


关于科层知识分子问题,不仅仅是艳华讲的民主党派,还有很多各级各类为政府提供服务的机构,在科层制中,知识分子不得不服从效率主义,尤其是中国的科层知识分子,还不得不唱赞歌,因此失去了创造力和自由。反观高校教师,如果高校过于行政化,科层导向,那么他们也会失去自由,被体制圈养。没有知识创新的原动力,社会发展就会停滞。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十七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十五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