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三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年8月25日19:00—21:40
主持人:刘莎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
沙龙议程:
1.读书分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汇报人:周如川
2.读书分享:《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与变革者》,汇报人:王琇
沙龙纪要:
议程一:博士生周如川领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清代
主要从制度与法术、部族政治、政府组织、清代禁区、考试制度、统治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师生讨论:
博士生陈嘉杰:对于钱穆认为清朝制度上没有贡献,可能指的是清代没有制度上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制度的延续。但清朝延续多年,还是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原因,认为清朝在制度的筛选和整理上有一定贡献。
博士生王琇:钱穆对清朝制度的批判是比较极端的,清朝其实也做了一些制度创新,比如民族融合、满汉融合,在皇太极时期举行的科举考试是争对汉族的一些有识之士。之后还举办了多次争对汉族的考试,在实现满汉大一统上做了制度创新。
博士生卢迎丽:个人更偏向钱穆的评判是客观的。认为钱穆之所以对清代称为法术是因为汉人更推崇儒家文化,其目的服务于人民的;后面满朝当政,其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议程二:博士生王琇领读:《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与变革者》第一、二章
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概要、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什么是PISA以及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如何利用PISA完善教育体系等,并从学习结果、学习机会的均衡分布、学校课堂中的学习环境、教育系统的组织、评价与问责、评价政策及实践、资源等方面来看美国的教育。
师生讨论:
博士生刘莎:考试体现了“教育机会向能力开放”的平等原则,它不仅是实现机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程序正义的优良方法。然而当前的大环境是,获取参加考试资格的入场券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的。在中考的第一次分流中想要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天分和努力外,还需要家庭能够承担起高额的补习费用,前几天和几位老师聊天了解到,他们算了一下,一个初中的孩子,三年补习费用20万,这还不算多的,有的选学校、选班级都需要高额费用。所以考试是民主的选拔机制,但是想要进入这民主的门槛还是很高的,社会分层、各种资本的差距使得学生在进入考试之前已经进行一次“筛选”。而那些达到这门槛所牺牲的远不是表面上的高额费用,还有学生的健康、家长的疲惫、教育生态的破坏。所以这也正是老师文章里所说的,考试对于中下阶层而言是一种“严苛的正义”。
博士生娄琳琳:
1.美国表现并不优异。他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我们也存在。比如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评价问题等等,但它们却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美国的最大不同在于美国在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自由”和“能够选择”的教育文化。比较明显的就是美国教育中的责任下放,尽可能的给予学校自主性,限制生源竞争,以及非强制化的分流和分轨。正如钱穆书中所看到的制度与人的关系,教育中的人是实践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和操作者,他们应是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权力的责任人和发展者,而不应该仅是被动生存者和依附者。
2.对这本书的视角的合理性存在质疑。PISA测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绩效,在测试地区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