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五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4-09-23 浏览: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五次学术小沙龙


202492219:0022:00

主持人:陈嘉杰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

沙龙议程:

1.读书分享:《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与变革者》,汇报人:陈珊珊

2.硕士论文分享:《基于实证分析的湖南省农村小学“阅读梦飞翔”项目实施效果及改进策略——以湖南省芷江县为例》,汇报人:李真颖


议程一:读书分享


陈珊珊:日本教育在国际中的卓越表现、教育历史背景、教育经验的主要特征、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讨论与交流:


博士生陈嘉杰:日本社会压力较大,体现在较高的自杀率和严重的校园霸凌现象上,这可能与高度严密的科层制或官僚制有关。然而,日本在教育方面也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家长教师协会(PTO)的组织模式。与中国的家长委员会相比,日本的PTO组织不仅包含家长和教师,还有校长的参与,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家校社合作关系。该组织重视家长的体验和感受,实行自愿参与原则,并设有专门的会计职位让家长参与监督学校财务状况,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参与度与信任感。此外,日本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上较为精心,能够在有限的经费下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博士生王琇:日本教师享有较高的待遇,被纳入公务员体系,这与中国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日本还实行了教师轮岗制度,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师资的均衡。这一制度要求教师在一定期限内轮岗到其他学校,特别是薄弱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同时,日本还针对轮岗到偏远地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以减少他们的消极情绪。相比之下,中国在轮岗制度和偏远地区教师激励政策方面仍有待完善。


博士生罗艳华:作者通过数据收集和调查,集中展现了日本教育制度中的诸多优点。日本教育的精英教育成效、教育质量以及作者总结的精华点都值得肯定。并特别强调日本教育体系中几个突出的优势:

1.单轨制教育体制:日本实行单轨制,避免了中考分流带来的升学压力,这与我国的中考分流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2.不实行分层教学:日本学校不按照学生成绩分班,避免了我国中学教育中常见的分层现象,如重点班与普通班的资源与环境区隔。她指出,这种分层现象不仅影响学校生态,还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3.紧密的团队荣誉制度: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紧密的荣辱与共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这种制度有助于教育公平,避免了因成绩不佳而被淘汰的现象。

4.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日本每10年进行课程改革,由大学教授领衔,中小学课程参与度高。她提到,日本高中的学习程度甚至超过某些国家的大学生水平,课程设置的一贯性和教学质量值得借鉴。


程老师:虽然日本有中考,但并未像我国那样进行严格的分流,而是将学生导向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且日本教育不分快慢班、所有教师为学生的成绩负责的观点,这与日本的合作文化、集团主义和集体主义密切相关。这种文化强调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都要合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教育的这些特点。


博士生廖思伦:

1.教师地位:在日本,教师的地位受到高度尊重,这体现在其待遇和社会氛围上。成为教师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责任认定,享有社会的荣誉和尊敬。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中“老师”一词被泛化使用,可能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强调了教师称呼的严格性。

2.教师流动制度:中国近年来通过“县管校聘”及教练体制改革,加大了教师流动力度,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交流转变。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及收入差距大,教师流动面临较大阻力。

日本教师流动制度相对较好,得益于其经济发展均衡、教育水平均衡以及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等因素。这些因素减少了教师流动中的心理落差、经济适应性问题及个体利益追求阻力,使得教师流动更为顺畅。


程老师:外部条件虽重要,但内部因素更关键:

1.日本国土面积小、经济差异小有利于教师流动,这只是创造了客观条件。而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特别是教师人事制度、管理制度以及价值导向,才是推动教师流动的最重要因素。

2.中国教师流动面临的管理体制障碍:在中国,即使在同一县域内,由于城乡差异和学校等级制度,教师流动也面临巨大阻力。教师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师的流动,导致优质师资资源难以共享。学校管理者担心优质师资流失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成绩,因此不支持教师轮岗和支教。

3.体制与制度问题是核心:体制和制度问题是中国教师流动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果能够解决制度限制,如放松人事制度约束,教师的流动问题将得到显著改善。


博士生刘莎:

基于小林文人所著的《中日社区教育比较》一书,对日本教育制度中的两个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补充,主要观点如下:

1.非常型教师制度:日本于1988年颁布了非常型教师制度,这是一项非正式教师的制度。该制度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但具有特殊领域才能的人,通过教育委员会的审批,进入学校执教。此制度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这种做法与“去学校化社会”的理念相呼应,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2.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立法影响:日本在终身教育方面立法完善,保障了社会教育的独立性。然而,这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疏远了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随着公民馆的建立增多,原本由学校承担的成人学校职能逐渐转移至公民馆,文化活动也由公民馆独自开办。此外,家长教师协会(PTA)在学校与社区联系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影响,其职能活动联系不如以往紧密。


程老师:对中日教育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

1.日本教育体制的灵活性与社区参与:日本教育体制在管理上虽存在科层制官僚主义,但相对具有灵活性。允许特殊才能但无资格证的教师通过审批后执教,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社区教育及家校社合作(如PTA/PTO)显著,表明日本教育地方分权、社区参与度高。这种灵活性使日本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区和家长需求,值得中国学习。

2.中国教育的官僚化与僵化:中国教育体制在官僚主义支配下趋于僵化,如过度强调安全导致的门禁系统严格、一刀切的政策等。指出中国教育的官僚化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日本教育的压力与适应性:日本教育同样面临压力,如考试竞争、追赶式现代化等,但能快速调整适应社会需求。强调合作精神的集团主义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转化为教育文化的独特财富。日本教师间的合作关系及学生间的合作性活动体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4.教师问责制与教育效率:日本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师问责制保障了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自主性。相比中国常用的点名批评、成绩排名等评价方式,日本的问责制更人道、自然,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5.日本管理体制的高效性:日本在教育管理上的高效性体现在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指出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僵化、预算制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效率低下。强调衡量教育管理体制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于是否允许资金和资源用到最该用的地方,是否允许教师时间用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6.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应学习日本的灵活性与社区参与,改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效率。强调应借鉴日本的教育文化精神和管理体制,以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卢老师:针对当前对发达国家及其教育体系的普遍认知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见解。

1.在观察发达国家时,人们往往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倾向于将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视为先进和优秀,包括教育体系,这种认知可能因果倒置,即并非因为教育先进导致国家先进,而是国家整体的先进状态使得教育看起来更为光鲜。

2.中国教育自信的建立:中国在教育领域存在诸多被低估的现象,这与中国社会整体的不自信有关。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存在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审视和应对

中国应建立教育自信,看到自身教育的独特特点和优势,如班主任制度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需要自信,而不是过度的批判和质疑。


程老师:应给予教师及普通百姓更多的信任,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特别是在教学和创造方面的自由。这样的信任与自由将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王健怡:以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为例,探讨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与规范问题。她指出,日本在面对校外培训机构(即学习塾)时,采取了相对灵活和宽容的态度。在宽松教育政策下,学校学习时间减少,导致教育资源变得稀缺,家长因此转向学习塾。面对这一趋势,日本政府并未一味打压,而是采取了引导和规范的策略。他们将教育培训视为服务性产业,通过加强运营规范、行业自律以及教师资格认证等措施,促进校外培训机构与校内教育的融合,共同为学生和家长服务。这一过程中,日本逐渐将应试教育的竞争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王健怡认为,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展现出了灵活性和前瞻性,值得中国借鉴。她强调,在教育改革中,应关注如何更好地平衡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议程二:


李真颖: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项目实施效果分析、结论与建议、研究展望。


交流讨论:


博士生陈嘉杰:为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实用性,建议作者进一步细化改进策略,明确相关概念和数据调查的范围,加强文章主题的契合度,并详细介绍阅读梦飞翔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博士生付东兵:文章调查问卷设计缺乏理论框架支撑,缺乏逻辑支撑。建议首先明确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因素,建立理论框架,并据此设计有梯度、有逻辑的问题。同时,摘要部分过于简略,应增加对研究过程的描述和主要结论的阐述。希望作者进一步完善问卷设计和摘要内容。


博士生李步真:

1.项目关联性不足:文章虽提及阅读分享项目,但缺乏对项目背景、措施等的详细介绍,使得文章与项目本身的关联显得模糊。建议调整文章结构,或明确项目在文章中的定位和作用。

2.研究方法不明确:文章采用了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但访谈题目的来源和依据不明确,且阅读量和时间等问题缺乏明确标准。建议明确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和依据,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抽样代表性不足:文章在抽样上研究对象的选择似乎存在偏差,如仅对一个学校进行抽样调查,难以代表全省范围内的项目实施情况。建议扩大抽样范围,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4.缺乏理论框架:整个研究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持,导致调查和分析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建议构建理论框架,明确研究目的、假设和变量关系,为调查和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5.论文规范问题:文章存在错别字、排版等问题,建议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检查和修改,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


博士生卢迎丽:

1.调整文章标题:建议将文章标题修改为“农村小学阅读梦飞翔项目实施现状及优化建议——以湖南芷江县为例”,以更准确地反映文章的研究内容和地域范围。

2.加强理论框架:文章缺乏理论框架,导致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建议添加理论框架,明确研究目的、假设和变量关系,为调查和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3.优化文章结构:建议将问题和原因分开来写,增强文章的层次性和可读性。在论述原因时,可以围绕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展开,使原因分析更加深入和全面。


博士生廖思伦:

1.斟酌“阅读教育”提法:建议对“阅读教育”的提法进行进一步斟酌和明确。可以探讨阅读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作为一种教育,以及阅读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2.深化阅读教育的说明:文章应进一步说明阅读教育的内涵、特点、意义等,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和深度。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阅读教育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阐述。


博士生王琇:为了充实文章结构层次,建议将阅读梦飞翔项目的背景、推进方式等独立成章,以清晰地展示项目全貌。:强调标题层次的逻辑关系,如绪论部分应明确区分研究背景、意义与具体细节(如阅读重要性)。核心概念界定应置于研究方法和思路之前。并建议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以学术化方式呈现,增强数据对观点的支持力,避免数据与研究结论的生硬结合。


博士生罗艳华:当前论文题目与调查内容不相符,问卷设计围绕学生阅读习惯而非项目实施现状。建议调整题目或内容,确保两者切合。若保持原题目,则需重新设计调查内容,深入探究项目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经验及改进建议。若调整题目,则应聚焦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强调论文在表述、调查目的介绍、样本抽样及摘要撰写等方面的规范性修改。


卢老师:分享自己参与湖南阅读项目的经历,感叹当时信息渠道有限,阅读成为稀缺资源,项目具有一定意义。对比当前,信息爆炸,书籍泛滥,但学生阅读意愿下降,尤其受手机、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影响。提出文章应深入探讨阅读教育的必要性和时代性,而非仅停留在项目效果评估层面。强调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在当前社会的价值,并探讨其必要性。建议文章应深挖阅读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提升理论品位,不仅停留于表面现象描述。


程老师:认为该选题具有一定的新意,且调研工作下了一定功夫从选题与调研、标题与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内容建议等多个方面,为论文的改进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四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