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年10月13日 19:00—21:00
主持人:娄琳琳
参会人员: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读书分享:《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和变革者》,汇报人:娄琳琳、刘莎
分享内容:
博士生娄琳琳介绍了新加坡和巴西的教育改革内容
博士生刘莎介绍了德国、英国、波兰和瑞典的教育改革内容
讨论和交流
博士生陈嘉杰:
1. 这些国家都会有一些成功的举措,这种成功的经验在多大意义上能够被我国借鉴和使用。我们的国家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吗?还是说我们要去探讨自己的改革路径。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非教育领域的阻碍。这本书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都是在说教育领域的改革,但是没有提到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有很多问题的根源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其他的问题。
2. 假设允许所有人像德国一样参加考试,现在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改变不了的。职业教育的学生是被淘汰的学生,即使给他们进入普通教育的机会,他们很大可能还是不会抓住机会。所以,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其实还是改变社会的职教价值观。
3. 新加坡在培养创新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是不是培养出来的?就美国而言,可能创新型人才不是美国培养出来的,而是好的待遇吸引过去的。就他看来,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
4. 新加坡和西方的教育是打通的,因为他的很多领导者都是在西方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所以他们可能比较重视专业能力。但是从我们国家可能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却缺乏专业能力的。
博士生王童瑶:
1. 小学确实是进行分流的,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10年定终身的。中学期间是有快班和慢班的,快班是4年制,慢班是5年制。2019年逐渐取消分班,开始实行科目编班制了。但是高才班现在仍然还存在,就是小学三年级进行分流,可能这个目的还是想给一些比较优秀的人一种发展通道。但是在儿童如此小的时候是否能够真正选拔出人才呢?这是否有利于教育公平呢?
卢老师:
1. 改革是不断调整的,那是因为现实在不断地变化。从理想上说,教育是追求公平的,效率与公平而言,是倾向于公平价值的。但是不同的国家、社会、地区在面对不同情况的时候,是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因于他的政府的,他的统治是精英治国,所以呢他的教育也必然是培养精英的。但是新加坡的精英的教育与中国是不同的,新加坡是从小选择出来培养,而中国是不断地进行淘汰,通过淘汰来辨别精英。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不太依靠早期筛选,所以会发现每个领域都是很内卷。总体上,新加坡可能是公平一点的,因为他很早就选出来了。
2. 我们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教育改革可能还是认识的不是很清楚。我们可能总是倾向于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是好的,而我们怎么做都是有问题的。我们对于国外教育改革的认识或许比对我们国家改革的认识更加清楚。有人对我们盲目自信,有人对我们自己呈批判态度。不同看法的原因:(1)中国太大,所以会有地区差异,因而教育上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很难形成一种清晰地整体地认识;(2)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教育的研究和认识,是基于自身的教育经历出发的。当然,我们有调研,但是调研获得材料是浅显的和不深入的。所以研究者与教育行政者的看法和态度是有很大差异的;(3)我们可能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心态:发达国家的教育就是好的。但是“发达”与“教育好”到底何为因果呢?我们很多情况下,就是认为国家先进所以教育先进,但是国家先进不一定代表教育发达,有时候国家发达不一定源于教育。以美国为例,它的确可能有先进的制度,但这些制度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国家;而且我们多数都是在文献里看国外,所以我们也需要考量,它的这些制度是不是有效的能够在美国运行。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认清我们自己的教育状况。
3.现在很多文章中的基本概念与最本源的概念阐述是不同的,为了追求新潮而舍弃了最基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