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七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4-10-28 浏览: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七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1027 19:0021:00

主持人:王琇

参会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论文分享:《数字景观中的人的主体性异化与教育应对》,汇报人:陈姗姗;

2.读书分享:《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和变革者》,汇报人:卢迎丽。


议程一:论文汇报-《数字景观中的人的主体性异化与教育应对》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陈姗姗:从选题背景、研究问题、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反思与不足五个维度对论文数字景观中人的主体性异化的现实表征、内在逻辑及其教育路径的应对举措进行汇报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嘉杰:

1.论证与论据之间的脱节。比如说人的创造性与数字景观图像化表达之间的关系,标题上说明了人的创造性被破坏了,但是内容上没有论证人的创造性是如何被破坏的。

2.上下级标题之间的关系,上级标题提出问题,而下级标题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标题可以以结论的方式呈现。

3.第三部分:第三个部分与第一第二部分存在一些脱节。第三个部分是要解决前面两个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一部分好像并没有提炼出很好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4.总体感觉:文章标题一直在谈主体性,但是文章内容与主体性相关性不大。从现实层面上看,当前教育领域当中的技术使用是非常不足的,目前尚没有出现运用过于泛滥而出现伦理问题。


博士生刘莎:

1.文章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2.大家写论文的共同存在的问题:忽视了提炼段落中心思想的语句。所以写作尽快切入主题,比如前言可以调整,第一段表达数字景观中的现状,这一部分可以简化;再到主体性异化的现实表征,具体应该是什么?表达需要更简明、更直接一些;

3.论文格式上的小问题:如图片的格式不太规范、参考文献规范问题


博士生娄琳琳:

1.引言部分:需要简单切入,关键在数字景观的定义;

2.第一部分:简单切入,关键在于主体性的异化,可以把主体性所涉及的价值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内容删除;

2.重复性问题:文章内容有重复性的分析,确定分析的对象具体究竟批判的是什么?如审美同质化与前面图像化的分析内容类似;

3.三个逻辑部分:引言太长,“康德……、黑格尔……”这一部分可以直接删掉;国家权力方面,需要比较慎重地去思考。尤其是写平台资本操作数字景观这部分;三个逻辑写作过程中中心思想似乎有重叠,尤其是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部分,三个逻辑各个部分的分析界限好像并不是那么的清晰;

4.对策问题:需要比较深入地去探讨,这个对策是否能够解决,这个内在逻辑不太好去解决。

5.数字景观中主体异化与教育应对,整体上的文章聚焦在数字景观,但是数字景观在文章当中没有太凸显。


博士生卢迎丽:

1.论文核心的关键:数字景观、人的主体性异化、教育层面上应对策略;

2.第一部分回应的问题“数字景观大的背景下,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异化”--碎片化的景观、同质化的景观、虚拟化的景观,这些景观导致了人的主体性在理性、审美、真实感体验的三个层面的异化。但总体来说这部分没有讲清楚。这部分的逻辑应该是描述清楚数字景观的状态,并且说明这种数字景观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

3.后期修改需要加强文章内部的逻辑性,比如数字资本主义跟劳动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出这个东西与数字景观有什么关系

5.审美异化是比较新颖的点,如果能融入的化是比较好的。但是能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解释好数字景观下人的主体性异化问题也是可以的了。

6.题目是否要改为是师生的主体性异化?保留人的主体性是可以的,文章当前的标题是比较新颖的。


程老师:

1.这个论文已经有了三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2.论文未来的问题:打磨、深化、逻辑清晰化、观点提炼;

3.改动一:讲清楚数字景观究竟是什么,要在最一开始的地方提出。景观为什么会与异化相同?景观与场景有什么区别与关系?数字景观与一般的景观(园林式的景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一部分要把数字景观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清楚。数字景观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把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夸张地再现了:表演性和再显性——在这一过程中或许存在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4.文章的第一部分有批判的地方,但是还不足够。审美同质化倾向、个体创造力的消解。内容可以稍微扩展一些,比如创造力可以扩展到个体的深度思考。可以去看一下奶头乐理论,二八原理——百分之二十的人去做科技的高精尖活动,百分之八十的人就沉溺在娱乐之中就行了。

5.第二部分的问题:虽然讲到了三个逻辑,但是第二个部分与第一部分有大量的重复的内容。数字资本主义这个词是很好的,但是具体含义是什么?资本逻辑没讲好,权力逻辑也没讲好。这三个逻辑没有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可以去参考群里面的那篇文章《被裹挟的自我——移动短视频中的身体异化逻辑》所讲的三个逻辑,尤其是大众逻辑(这是否可以与原文中的权力逻辑替换),可以思考如何去借鉴。在数字景观下,带来了一种审美的盲目追求、一种狂欢、责任的泛化。资本逻辑,要搞清楚资本逻辑究竟是什么?本质上是市场逻辑--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要带来更多的盈利的东西,这是资本逻辑,是效率至上的逻辑、流量为王的逻辑。资本逻辑还涉及生产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21世纪资本论》,做教育公平的同学都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劳动者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最高,后期没有很大的增长了——资本家的劳动资本增长远远高于劳动者所占有的资本】资本逻辑要去思考几个问题——资本的逐利过程中带来了制造者之间(头部用户的话语主导权、边缘人的失语状态)的失衡、注意力经济(每次引入一个概念就一定要把这个概念搞清楚,注意力经济更多的满足人的需求——宣泄、猎奇、消遣等)、平台与看客之间的关系

6.第三部分:问题更大一些。从三个逻辑上去对应性地反思教育对策。那么如何反思?比如,要加强技术逻辑、要反思技术逻辑的话,我们应该怎么说?我们要反思资本逻辑的化,我们应该怎么样?关键是要提取关键词,比如说在资本逻辑里面,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既是数字消费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们应该成为讲述自己故事的主体,而不是和这种数字景观的生产者一样为了钱去参与这种数字景观的消费生产;作为一个教师,由于我们认识到了资本的逻辑,就算我被你的算法所迷惑,我也不觉得你生产的东西就是我需要的。因此,在这种逻辑下,我们反思的就是“我做我的”,我生活在这种数字景观下,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立场,我们会展示我们的真实生活,如师生生活等等

7.文章在各个部分需要有一个关键词来精辟地概括你的文章的观点。如媒介即按摩,娱乐手段是在对人的心灵进行按摩。


议程二:读书分享-《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和变革者》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卢迎丽:第十一章内容


(二)讨论和交流环节

博士生王琇: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国:各个等级的学校都能在美国找到顶尖的教育机构

2.高利害关系的考试体系、低利害关系的考试体系:如何构建一个合适的考试体系?

3.教育改革的钟摆效应

程老师:

1.这本书有很多好的结论有很大的启发:好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标准,很有说服力(高参与、高均衡、高质量)。读书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点迁移能力,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我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高质量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我们甚至还没认识到高均衡、高参与方面的重要性。

2.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选题。做论文过程有很多老问题,人云亦云的问题。文中一些对教育提出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选题,比如说教师问责——看一看世界各国的问责形式,如家庭问题、社区问责等等;其中有一个命题很好,“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什么地方是该花的,这个结果是由谁来评估?可以做一些很好的国际比较研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做得很好的教育改革项目为什么就撤资了?用什么样的制度保障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以及教育和外部社会系统保持的好的联系;对教师的专业的问责;教育的投入体系,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投入的体系。可以在作者结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去做国际比较研究,做一些中国真正迫切需要的研究。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