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年11月10日 19:00—21:00
主持人:陈珊珊
参会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 论文分享1:《“特岗教师”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基于史密斯ITE模型的分析》,汇报人:付东兵
2.论文分享2:《攻坚期教育改革的信任困境与纾解》,汇报人:廖思伦
议程一:论文汇报-《“特岗教师”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基于史密斯ITE模型的分析》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付东兵:这篇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特岗计划"政策在县级执行层面存在的目标偏离现象。作者运用史密斯ITEI模型,通过Z县的案例研究,从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珊珊提出:
这篇论文和核心观点是运用史密斯ITEI模型,从微观层面揭示了教育政策在县级层面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机制。要是关于史密斯的ITEI模型,我觉得对于这个模型介绍过于简单,仅是简单罗列四个要素,未解释每个要素的具体内涵,没有说明要素间的互动关系。
1. 加强理论框架的介绍。建议修改为: "ITEI模型是史密斯基于大量政策执行案例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需要四个核心要素,再进一步解释每个要素的具体内涵:
(1) 执行机构:直接负责政策落实的组织机构,在教育政策中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2) 目标群体: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在特岗计划中主要指特岗教师群体
(3)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
(4) 理想化政策:政策制定者期望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2.补充模型优势,建议增加 ITEI模型特别适合分析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 该模型强调多主体互动,符合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特征
(2) 该模型重视环境因素影响,能够揭示教育政策执行的外部制约因素
(3) 该模型关注目标群体反应,有助于分析政策落地效果
博士生刘莎提出:
1.文献综述部分改为“问题的提出”是否更为合适?简单概括目前研究的维度,再指出存在的不足
2.这个框架解释得不够深入?理论是否适用?解释模型的四个维度,和特岗计划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理论和主题的匹配性不够?
3.第三部分的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删掉,直接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访谈无法支撑观点,是否可以放在论证目标群体这块,更契合一些。
4. 第三部分政策环境和第四部分理想化政策分析比较薄弱;
5. 研究结论上:不够深入,觉得结论这块还需要更深入一些。
博士生陈嘉杰提出:
1.理论和模型的适配度问题
2.数据展示:量化数据的真实结论要展现出来。第四部分研究结论提到的适配度问题放到第三部分,
3.挖掘数据结论分析了什么问题
4.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有些薄弱,是否可以更丰富一些、提出更可行的建议解决发现的问题,不放或者少放数据结论。
博士生娄琳琳提出:
1.从第一段来看,之前的研究不足,没有关注到现有政策执行的过程。在文章开头提出为什么要关注县域层面。
2.已经提出了不足,第二部分又提出了文献综述,建议可以直接放在引言部分,改为问题提出。
3.互动的过程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但从介绍里没有相关的阐述。现在的描述看来,对这种关系和张力的描述不够,接下来强调如何互动的,双方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建构了什么样的关系。
4.问题:县委编办关注的是教师的编制问题,这是不是县政府能解决的问题吗?如果后面的解决策略仅仅从县级层面提出,是否能够真正解决。
博士生卢迎丽提出:
做了很多实践层面的调研,也提出了很多策略,看了之后很有收获。
1.对这篇论文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特岗计划政策的执行过程问题,但论述中没有紧紧地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看起来只描述了过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描述不够清晰。
2.提出的模型四要素,表述不够清晰。
3.几个关键的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得比较薄弱
博士生罗艳华提出:
1. 在引言部分或者文献综述部分增加对特岗计划政策的介绍,目标、对象、内容。
2. 对政策目标的理解有偏差且前后不一致,是否扩大化了,不是本身的目标,对政策的理解要区分,区分本身的目标是什么。
程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老师认为东兵师兄对农村教师的研究比较有基础,整体看来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也做了一些调研,还是有科学性的。老师从质量上提出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创新性不足,不够打动人,结论是别人不太清楚的地方?
1. 问题是论文的灵魂。写论文要以问题导向,研究政策执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前无论从题目还是导向、理论的引入,不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感觉是材料堆在一起,缺少精气神。建议写的时候有一个抓手,提出一个更加具体的、更加聚焦、更加敏感、更有冲击力的问题,这是需要具体突破的方面。老师建议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比如特岗教师为什么不能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特岗教师为什么最后走到了反面,不能促进均衡发展,甚至扩大了城乡差距,这就是矛盾。这么写,才能把对策聚焦到特岗教师政策如何优化城乡均衡发展,而不是扩大差异。比如,引入史密斯模型,通过反馈进行优化。那么提出建议的过程,政策执行者和制定者对话的问题,这是史密斯模型比较重要的过程,只有经历上下互动的过程,才能保证政策执行不走样,进而引用史密斯的模型对特岗教师的政策执行的优化提出建议。
2. 文章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这些编码表和后面的分析是否有些脱节?
表里面提到的叫农村特岗教师的教学体验,比如学校老龄化严重?学生总是教不好?这些分析建议更加深入些。表2需要优化,目前有些脱节,和后面建立对应关系。方法运用更到位?前后更一致的问题?
访谈材料的引用问题
3. 第三部分:执行机构是否要写这么多?县委编办是否要独立出来?县委编办是否是人事部分的一部分?建议几个主题可以稍微合并。
4. 教师群体的分析:是否要呈现?有点跑偏一点?
5. 政策环境:不如表格里丰富,还需要进行更具体的分析。要处理好两种方法的问题,建议以访谈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6. 理想化政策问题:是不是围绕政策目标来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执行的机构?分为两方面,第一个目标是政策是否达成?政策的目标定得更宽泛一点是有道理的。第二个目标是否还是希望特岗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什么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
7. 关于结论和建议:按照史密斯的模型,是否指向了理想化的政策?研究结论从这方面进行分析,当我们的政策不能达到这个理想化的目标,那么该如何优化政策?目前建议的第一部分是可以的,但史密斯的理论还讲了一个政策制定的过程,比如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信息交互的问题,在对策中要把政策制定的过程放进去,才能形成更加完整的链条。
8. 理论与核心问题的匹配度,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核心问题,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运用理论?我们运用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介入一个理论,让我们可以化繁为简,抓住几个关键要素。老师认为史密斯理论讲的是政策执行和制定的过程不是分离的过程,执行是理性过程,但理性无法预设所有的情境,在制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需要上下结合,把这个政策完善得更好。
最后,老师建议进一步聚焦新的问题,看是否有更好的理论,匹配自己的研究兴趣
议程二:小论文汇报-《攻坚期教育改革的信任困境与纾解》
(一)汇报环节
这篇论文探讨了攻坚期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信任困境问题。从“理论提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提出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教育改革中具有三个关键价值。然而,当前教育改革面临三大信任困境。针对这些困境,作者提出了三个解决路径:凝聚多维力量、形塑价值共识、增强利益互惠。
(二)讨论和交流环节
博士生陈珊珊提出:
1.关于论文中第二部分分析教育改革信任困境的表征和成因时,是否可以加强不同利益主体互动逻辑的分析。因为教育改革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诉求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是否可以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博弈论等理论,系统梳理不同主体在教育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逻辑,剖析不同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博弈,揭示多元主体互动中的权力结构和非对称性。比如,政府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应对策略之间存在怎样的张力?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家长、学生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博弈状态?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教育改革信任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2.在第三部分:提到了凝聚教育改革的多维力量部分,提出了搭建合作平台、营造民主氛围、强化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建议,但表述比较笼统。如搭建合作平台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搭建、如何推动不同主体参与其中;营造民主氛围缺少可操作的举措;强化制度保障也没有明确需要制定哪些制度、如何保障执行等。建议可以进一步细化论述,提出更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比如关于搭建合作平台:
(1) 成立教育改革联席会议机制。由政府牵头定期召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商讨教育改革重大议题形成改革共识。
(2) 建立教育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跨学科专家参与教育改革决策论证、方案制定等,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定期举办教育改革论坛,邀请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推动改革政策宣讲与意见征询。
(3) 搭建教育改革在线协作平台针对学校、教师、家长等不同主体设置互动交流专区,开设政策解读、经验分享、诉求表达等栏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梳理各方意见诉求,形成教育改革议题库供决策参考。
3.提出的三个对策与前文分析的困境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够清晰,这也是我自己的论文中容易存在的问题,也是我的困惑。
博士生娄琳琳提出:
1. 困惑在于二三部分的因果导致问题:第二点:现实表征,因为信任不足所以多元合作不足,但在第二和第三部分之中,存在因果导致的问题,好像不是信任导致了教师改革的未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社会成本高昂引起了教育改革的信任危机,感觉是改革本身有问题,带来了信任困境。改革本身成为因,第三部分信任不足又成为果。
博士生陈嘉杰提出:
1.逻辑方面:一二三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衔接存在问题,缺乏一种丝滑感。
2.论据方面,不够充分,建议论证更为翔实一些:比如,第一部分引用了礼记的话,感觉引用不够贴切,是否可以用一些人类学的专著,比如人类悖论等。比如,行政服务部门等诸多利益相关人员,看起来都纳入进来,但感觉不是一个层次的。是否要进一步理清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的关系和层次。
3.概念上的疑惑:搭便车行为是经济学概念,这么运用是否合理?
4.论点方面:教育改革中产生的社会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恶,很少有这样的提法。
博士生刘莎提出:
1.信任关系上,感觉阐释得过于笼统。提到了最近读的科尔曼的这本书提出的三种信任关系,包含相互信任、媒介信任和第三方信任。文章中的多元主体的信任确实是不是也是多层面的关系,可以尝试从多个关系层面递进讨论,把不同主体解释得更清晰一些。
博士生卢迎丽提出:
1.建议先把攻坚期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列出来,第二部分将内容往前挪到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讲信任建构
2.如果要拔高的话,聚焦信任本身,从教育信任这个概念入手,层层深化。
程老师提出做出如下回应:
目前题目改了之后好很多,存在几个问题:
1.框架方面:如何更合理
2.第二部分:现状和原因夹杂在一起
3.第三部分写得太泛,缺乏抓手。
4.内容上层次不够分明等
老师建议把研究问题是否聚焦到教育制度改革方面,具体建议如下:
题目上:信任视域下教育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其纾解
首先介绍信任是什么?保留第一部分,信任可以化简教育制度改革中复杂的情景,聚焦到制度改革,凸显信任在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内容上:
1.引言部分:在导言部分点出1—2个教育改革的信任困境,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xx地方改革,受到家长的围堵,改革因此夭折了。要让大家看到改革突出的问题,发现信任影响教育改革未来的成效和发展的态势。文章主要谈攻坚期的信任问题,落脚点在信任问题,目前没有看到信任非常重要。
2.第二部分:存在的困境,教育制度由于不信任这些教育主体,比如在招生制度里面不信任招生主体,这种不信任导致教育制度改革的监督成本很高。这点是可以存在的,既然是制度制定者不信任,所以制度的执行者也不信任制度的制定者,比如执行中的走样、缺乏合作沟通,由于双方不信任,最终导致教育制度改革困难重重,比如效率不高等,
3.第三部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种种的困境?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多?确实信任缺失是重要的问题,从信任作为假说,教育制度改革应该如何推行,比如荣誉制度、比如更具体的自律制度、比如教师群体等利益相关人的对话机制。这样的思路选题更聚焦、引起更多共鸣,在写对策的时候有一个抓手。
4.最后,老师提到发表的小论文《教育制度如何释放人性之善》,提到制度的建构如何更加信任人的问题?之前提出高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思考大家为什么觉得一定会产生作假和腐败行为。现在虽然有更好的环境(包括现在有很多技术监控手段的信息采集等方式)让我们对利益相关者可以有更多的信任,但现在却没有做。现在的财务制度、制度管理制度都是把人更束缚起来,更多的是一种监督的思维。那么,对这些利益相关者,是否应该给到更多信任,把制度放得更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