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九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年12月1日 19:00—21:00
主持人:陈婷丽
参会人员: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小论文汇报:《教育创新下学校变革能动性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RPV框架对美国天幕项目数据库的分析》,汇报人:王琇
议程一:论文汇报-《教育创新下学校变革能动性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RPV框架对美国天幕项目数据库的分析》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王琇: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框架、研究对象与学校变革能动性的具体表征、影响因素以及结语内容进行一一陈述。运用RPV分析框架,以天幕项目致力于教育创新的多样化学校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学校流程的变革来分析学校变革能动性的具体表征,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和以学校为责任者的管理变革。从价值主张和资源两个层面分析学校变革能动性的影响因素,提炼学校变革能动性“自主与合作”的运作逻辑。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婷丽:
1.关键词会不会有点多,K-12学校与天幕项目是否可以成为关键词。
2.在第二部分“分析框架与研究对象中”解释分析框架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RPV这个脚手架立起来,将这三者的基本内涵、核心特征及其互动关系架起来。
3.最后的结语内容要不要考虑放上我国本土语境。
博士生陈姗姗:
1.关于概念界定(学校变革能动性),引言部分界定概念之后补充具体的一到两句话使之更加具体详实、更具说服力。
2.关于RPV框架,缺乏系统的概念界定,尤其是价值主张。
3.RPV分析框架与理论解释框架一致性问题,明确说明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的结构关系。
博士生卢迎丽:
有挖掘出比较新的观点。
修改建议:
1)按照一个线索梳理清楚,目前逻辑上有些混乱,把现有的元素打散再重组,要有想象力,思考学校变革核心的需要是什么。
可能的修改框架:
一、概述;二、变什么?——价值性支持 理念:差异化公平、专业化问责?(教学、管理);三、怎么变?为什么能变?——结构性支持;四、成果怎么样?——围绕学校层面的核心要素;五、我们应该怎么办?(启示)
2)结合RPV框架,带入到变革的情境,理解“流程”,它是否是服务于价值生成与资源生成的制度性东西。
3)关于核心概念,学校变革能动性放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框架,三个要素回应一个目的,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分析的着力点放到美国学校创新层面,还是学校变革能动性的生成层面,要有所取舍。
4)加入关于天幕计划代表性的分析,如补充数据的来源(分布在哪些美国地方),是不是可以代表美国创新方面。
博士生娄琳琳:
1.变革与创新是否有重复,教育创新下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与学校变革有什么差异。
2.具体表征与影响因素有重合,价值观层面,秉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管理变革有没有内含价值呢。具体表征层面,管理与价值观存在重合。
3.对中国的启示方面,为什么选择天幕项目,依据需要说明。
硕士生门子琪:
1.关于天幕项目,需要多一点的解释。
卢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1.比较性的文章,强调在国内的适应性。天幕项目,美国的项目是区域性/学校性,小东西写得很大,如一个老师、一个班的改革/创新提到很高的层次,这些东西可能是个别的。具性、学校性的改革创新对我们来说有多大的启示,中国的教育改革一般需要大面积,至少是区域性的,至少是一个区,县级大的单位,这种做法才具有示范、推广的价值。我们要做的教育改革的适用范围比较大,国外的这种改革与我国能否对接的问题,它可能格局太小。小范围能否变成大范围的,我国小范围的,如优秀班主任,我国也做得很好,也是很常见的。
2.论文本身再做进一步修改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格局,国外的小题大做,我国的大题小作,能否相互借鉴,是需要考虑的。做一个格局的对接,是多大的格局的项目,就对接到什么格局上去,不推广到一个县、一个区上去。
关于边缘革命
博士生陈嘉杰:
1.一些教育实践在中国乡村可以实施,它不会完全受到关注与资助,边缘性革命。夏山学校有没有可能在中国的边缘地区,在某一些学校得到一些实施呢。大规模推广某一类学校是会失败的,县管校聘在某一些地区可以存在,这些优秀的实践在某一些学校取得成功会不会是有可能的。
2.变革会在边缘地区,成本更低;中心地区的变革阻力更大,成本更高。可能在什么地方变革,不发达地区,边缘地区。
3.关于论文,美国天幕计划有哪些推动力、需要哪些条件、针对哪一类型的学校/群体,是可以找到中国对应的学校,在这些学校进行改革。美国的状况是否符合我国,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变革核心的因素。
4.一些具体的教育改革能否改变学校现状,我国教育变革非常复杂,教育改革取得的效果是很有限的,那么,美国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
5.武汉是不是也有些没有关注到的学校在进行改革,以后会慢慢被注意到,去发现没有人关注到的点。
博士生卢迎丽:
1.边缘革命的产生要素:1)强烈的内驱力;2)权威管控不严格,有操作的空间;3)被认可。具体到教育层面,结合夏山学校,1)从主体性出发,对人的需求是发展性需求,驱动力归到教育者、教育工作者对利益的追求以及道德性利他;2)有一定的发展空间;3)效益、效果。
2.变革的形势。《变革中国》中边缘革命,国家层面的变革会更多,教育创新更发达的地方会集中分布在经济比较好的地方,教育领域是不是更多是国家主流的变革。两股力量(国家主导、边缘革命)在教育变革中发挥的作用。
卢老师做出回应:
1.我国有做得好的个案。看更多的学校,与更多的老师交流,很多校长、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做法是优秀的,能够看到希望所在,其他地区能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2.边缘不仅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边缘也会是视野的边缘,教育理论上、教育研究上很少去关注的地方,也是边缘。理解边缘创新,不一定是落后地区,随着认识的扩大,边缘会越来越多,边缘也会成为前沿。没人注意到就是边缘,有人注意到就是前沿。
3.会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一定都会卷,如深圳会卷、湖州不卷。国家政策对我们湖北武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很多发展依靠国家政策,但江浙沪不一样,没有国家政策,它自己有条件(经济条件、文化基础)。总体来讲,国家政策、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中层影响比较大,上层与底层没有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