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十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4-12-16 浏览: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十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1215 19:0021:00

主持人:张晓轩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读书分享:《通往奴役之路》汇报人:王童谣


议程一:读书分享:《通往奴役之路》汇报人:王童谣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王童谣:从作者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分享了《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张晓轩提出:

1.哈耶克理性的自负观点认为社会和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规则和结构并非能通过单纯的理性设计来完美实现,而是应该通过渐进的演化和实践经验积累来逐步优化。

2.教育改革不应只依赖于理论上的完美设计,应该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和完善。社会和教育规则的有效性往往是通过渐进的演变和经验积累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改革应更多关注基于实际经验的反馈,避免单纯依赖理论模型,而应容忍失败与修正的过程。

3.教育改革应避免将其视为一个可以通过宏大理论构建的系统,而应该看作一个有机体,在不断的调整和反馈中逐步完善。这意味着改革应该是渐进的、灵活的,教育政策需要与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化同步演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博士生陈嘉杰提出:

1.戴伦和哈耶克对于自由社会和计划经济存在的差异化观点,博士生陈嘉杰认为自由经济不一定带来自由的社会。但是,在教育领域和学术领域,如果保障大家的自由,可以使得学术可以按照自由和秩序的发展。而当前的教育过于计划和自由,越来越趋向于单一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利于教育教育上创新。

2.对于思想不能限制在精英阶层当中,只有在不断充分的交流才能促进思想和观点的创新。

3.哈耶克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而缺乏经验上的支持。


博士生娄琳琳提出:

1.哈耶克,罗尔斯和诺齐克(自由与平等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是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冲突论?是不是也有人把罗尔斯作为冲突论的观点?

2.哈耶克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化和自由化,我们如何应对市场化带来的问题?比如市场本身具有道德局限?这个是否哈耶克做出了解答?

3.观点对基础教育启发:对于政府权力的控制事实上就是我们批判的基础教育中的管制问题,事实上是把民主作为一种实现自由的手段,而这事实上也对于基础教育有启发。

为什么不适合基础教育:哈耶克强调竞争的自由化市场,事实上很难应用于教育中,因为教育是一种必须先保证平等,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基本标准或者准线之后,教育才可以应用市场化,才可以强调那种能者所得,比较自由化的立场。


博士生王童谣回应:

1. 罗尔斯尽管在正义论中试图兼顾平等的价值,但仍主张自由优先于平等。所以归于冲突论。

2.①在这些调整人际交往关系的惯例(conventions)和习惯(customs)中,道德规则(moral rules)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规则)。

②道德规则是理性据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非理性的产物。

③自由主义VS.唯理主义的道德规则

自由主义

我们无法建构新的道德规则体系:价值框架的给定性意味着,尽管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去改进我们的制度,但是我们却绝不能够从整体上对它们做彻底的重新建构。绝不能假设我们有能力建构出一套新的道德规则体系。

唯理主义

a.唯理主义观主张重构道德体系:坚持将笛卡尔的原则适用于道德规则;所谓笛卡尔的原则:“只要我们对任何一种观点哪怕还有一点理由去怀疑,我们就应当将它视作完全谬误而加以拒绝和否弃”。唯理主义者始终欲求的乃是经由审慎思考而建构一种综合的道德体系。

b.唯理主义观坚信个人理性具有优越力:唯理主义观以“社会的”一词代替“道德的”或“善的”一词。隐含了要求:应当用个人的智识,而不是用经由社会演化出来的规则,来指导个人的行动。倾向于用“社会的考虑”来替代对道德规则的遵循,从根本上来看,乃是无视真正的社会现象的结果,或者说是坚信个人理性具有优越力的结果。


程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1.哈耶克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平等不是那么重要,罗尔斯对这个社会大的贫富差距,罗尔斯对这样一种社会是不满的。要承担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罗尔斯认为个人的才能要回馈社会。哈耶克认为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这与罗尔斯的观点是有很大差异的。哈耶克认为跑得快的人引领社会的发展。哈耶克的观点有一定正确性,自由市场保证个人经济自由的制度,让个人在自由市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有民主宪政,在宪法许可的原则下,保障每个人的平等自由。自由市场和民主宪政加起来为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创造了条件。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哈耶克不相信福利政府,认为扩大政府的职权会压缩老百姓的自由空间,会养懒汉。

2.哈耶克的思想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可以持保留态度。自由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可以更多地被限制在经济范围内,而不能拓展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中。而教育领域中更应当是公平原则。

3.哈耶克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这种论证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可以引证到教育改革中,当人们存在知识的局限和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时候更需要这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

4.哈耶克对于社会能否自发的形成的观点并不是很全面,解释中国这种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不太适用于中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渐进式和突变式都是可能的。自由的社会是否都是好的也是未必这样。

5.一个好的社会应当兼顾自由和平等,像罗尔斯提出的,适度缩小贫富差距,政府体现对老百姓的关怀是比较好的。哈耶克对自由的执念需要平等来平衡。

6.回应陈嘉杰博士民办和公办学校的竞争的问题,不完全基于绩效的竞争,公办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属于社会弱势人群的聚集地,从教育的反贫困角度来书,公办学校处于一种被保护的角色。不是不让民办和公办学校平等竞争,民办学校因为和市场贴的更近,公办学校在某些地方沦为了二等公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公办和民办学校的竞争?结合哈耶克的观点认为民办学校的出现对公办学校是有利的。但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民办学校不可以择优招生,而是摇号随机选拔。可以平衡民办和公办学校的利益。

7.哈耶克的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制度异化繁琐化,对于制度和改革现代化都是有启发的。当然他的观点中有一些来自西方社会对自由市场的执念,需要结合国情有所警惕。


卢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1.哈耶克的思想应放置于历史时期中去看,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2.中国的教育:当下的教育有点像西方冷战高峰时期的教育,我国与西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是否会进入新的冷战有可能。

恰恰在当下,强调秩序的同时,更要注意个人自由,保持和激发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后,确实有活力,但疫情后,社会活力逐渐下降(包括经济、学术活力)。当下教育更应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活力。

3.制度中,秩序依旧占主导地位,但也应重视个人的主动性。方法:尊重个人自由,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之下,允许个人言论自由、行动自由。

4.教育内卷:已不完全是激烈的教育竞争,而是内在活力的降低。个人也应有自生自发的动力。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十一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九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