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十一次学术小沙龙
时 间:2024年12月29日 19:00—21:00
主持人:王童谣
参会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读书分享:《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
汇报人:邓诗弋、何展宏
议程一:读书分享-《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汇报人:邓诗弋、何展宏
(一)汇报环节
硕士生邓诗弋、何展宏:从“镜子”的寓意、网络之镜的具体表现、网络之镜对教育的影响、对策四个方面分享了《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这本书。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珊珊:
1.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持续蔓延。在当代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逐渐异化,社会交往被简化为点赞、评论等浅层互动。这种交往方式的单一化导致个体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焦虑与孤独感。个体逐渐被塑造成他人眼中的自我,在网络社会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不断迷失方向。
2.主体受控于虚拟数字景观,自我认同逐渐消解。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个体的行为与思想越来越受虚拟数字景观的操控和引导,自我认同感逐渐被侵蚀。真实的个体存在被不断虚拟化,个体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模糊化与碎片化。
3.人的深度异化:非人化的存在异化。人失去了意义,生活的意义又何在?当人工智能成为万能的技术系统为人服务时,一切事情的意义都变成由技术定义。人沉浸于虚拟世界,不再成为现实世界的分享者,失去了人与人的意义和兴趣。
博士生王童谣:
1.可将目光拓展至后人类主义,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解构“人”与“非人”二元对立,关注人类、非人类、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
2.警惕技术和制度的“歧视”再生产。技术、制度可能对特定群体(乡村学生、留守儿童、残障学生等)带来新的隐形门槛或歧视。如果只将技术视为“帮助提分”的中性工具,却不检视其背后设计者的偏见、使用情境的差异,就可能加剧原有的社会不平等。
硕士生涂卓:
今天的读书分享使她对《童年的消逝》一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网络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问题:“如何在网络时代引导儿童、学生自我认同、内在统一,建构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硕士生邓诗弋回应:
1.网络社会对人深度异化的影响是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2.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缓解和解决网络带来的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硕士生何展宏回应:
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克服儿童的自我迷失问题?儿童不宜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应在帮助儿童建立基本的自我认同后,再逐步接触那些可能导致自我迷失的内容。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仍然选择让儿童较早接触电子设备。
程老师:
1. 这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谢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学科特点,关注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热点理论的综述与研究,同时结合当下中国网络时代的变革,深入探讨相关问题。作者以扎实的学术态度进行研究,实属难能可贵。
2.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环境和交往的变化不断发展。在他人的眼光中(如教师的评价、同伴的认可),个体可以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然而,自我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空变迁与人际互动中不断被激活、调整,乃至超越。正如吉登斯所提到的,社会结构与个人行动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相互构成的关系,个体正是在这种交互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工作、家庭、友谊、精神追求以及身体体验等多方面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同。
3.网络时代的自我逐渐呈现出非连续性,情景主义或许是有效应对路径。正如谢教授所言,网络时代导致个体自我认同的碎片化。如何将人塑造为整体性、完整性的人?情景主义或许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关注生活情境、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通过建立真实的关系获得真实感,而非沉溺于数字化虚拟自我。这一视角也为“破镜重圆”提供了可能路径,有助于破解碎片化自我的难题。
4.强大、和谐、整体的自我认同对中国人而言尤为重要。在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认同更多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系统的承认,因此,关系性存在尤为重要。然而,“镜中人”若能有意识地觉察到这种依赖性并主动调整,避免环境对人的异化,从而不过度依赖外界评价,逐步构建起更加独立而稳固的自我认同。
5.本书对网络社会的特殊影响讨论不足。自我认同的碎片化与分立化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冲突,而非完全由网络社会引发。尽管网络社会加剧了这一问题,其本质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矛盾。本书对网络社会在教育和人的主体性方面的独特冲击缺乏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