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一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2-10 浏览: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一次学术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2月9日 18:30—21:00

主持人:郑盼盼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

汇报人:卢迎丽,廖思伦


一、议程一: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

汇报人:卢迎丽,廖思伦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卢迎丽《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研究》,就其论文6个核心问题进行汇报:

1.研究何种教育制度创新?为何要研究?

2.为何要转向地方分析教育制度创新?(背景、关系)

3.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为何持续?

4.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为何停滞?(补充调整)

5.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的理论审思

6.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研究不足与困惑:

1.国家层面教育创新与结构背景的处理方式

2.创新的结果要不要在第三章呈现

3.创新持续与停滞的分析,所处逻辑不同,是否要做统一规划

4.论文补充的部分安排是否可行?

5.理论拓展从哪方面着手,有没有建议?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娄琳琳:

1.概念部分,做了一些辨析,缺乏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

2.38页末尾,教育制度创新与构成,标题是否可以更确切一些

3.教育制度创新的构成,为什么只说了理念和规则的更新

4.两个维度的重点有点乱,为什么结构放在最前面。没有将案例分析放到第一部分,可否将结构和其他的分析调到后面

5.分析框架搭建后但是在后面内容没有统一

博士生刘莎:

1.对标题存在疑惑,标题比较笼统,无法获取核心观念,可以进一步提炼标题

2.对第二章分析概念有疑惑,认为分析概念换一种表达方式,不够清晰

3.第三章第二节,研究方法已经阐述过,存在重复,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

4.核心概念比较笼统,比如路径审思是否可以调整多维审思

5.在制度创新何以持续这一部分,案例放在第三节更为合适

6.框架按照结构、行动、过程但是论文整体没有按照这个逻辑分析


博士生付东兵:

教育制度创新整个过程有些模糊教育制度创新从哪里来又有何意义?为了教育制度创新要做出哪些努力?做出教育制度创新的有哪些群体?

论文中教育制度创新脉络不够强清晰,如用案例串起来这个理论的每个方面,用一个故事线串联可读性更强更易理解。


博士生生陈嘉杰:

对最后一个部分建议:基础教育制度创新除了宏观层面的路径选择,更期待看到比较实在的,可落地具体的案例,一些经验总结,更具体的举措。


卢老师:

在理论审思部分,第二章已有理论建构,和此处理论基础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存在矛盾。

提出建议一般从理论基础提出建议,这里又写一个理论延展,所谓理论审思可能是原因的分析。

第五章是做理论建构(第二章已经有理论建构)还是原因分析?如果是原因分析则又与后文中的路径选择不对应。认为论文中缺少明确原因分析,此部分理论延展是否和前文理论基础有矛盾。


汇报环节:

博士生廖思伦

就论文《学校治理中的信任机制研究》总体框架和论文研究思路进行介绍,

第一章:学校治理中信任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学校治理中的信任运行机制

第三章:学校治理中信任机制的风险剖析

第四章:学校治理中信任机制的有效建构

并介绍了下一步修改设想


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王琇:

1.对研究对象的困惑:信任还是信任机制?论文更加偏向信任的心理状态

2.认为学校治理中的信任修复,应该凸显信任破裂后的信任修复,更像是信任生成


博士生陈婷丽

1.目录部分,信任的生成维持修复三者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何信任机制可以分为这三个结构

2.风险剖析上,是否要做原因分析

3.问题提出部分,背景上的铺设和陈述,是否可以更突出问题

4.文献综述上,内容有些散,缺少逻辑主线,可否打散重组主题,文献综述的总结

5.论文研究方法,调查法和比较研究体现在论文哪些部分,是否可以更充分体现调查法

6.概念界定上,可以理论上回应治理和信任的关系

7.信任的构成要素可以加流程图串联起来使得框架更清晰


博士生娄琳琳:

1.初稿中第一章第三部分学校治理中的信任图式,标题无法涵盖分析内容

2.新版中的问题:第二章的主标题下分三节,是否需要更改第二章标题,因为标题无法涵盖内容

3.信任关系,为什么家长是与学校的信任的关系而没有提到与教学教师的信任关系

4.新版论文中修复机制其中有两点放到维持机制中也可以,是否更改标题中修复机制使得内容与标题更加贴切

博士生陈嘉杰:

1.认为对社会形态的区分论述是否过于简单了?人与人的依赖和人与关系网络的依赖

2.比较认同契约型的信任,但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型社会中特殊这个用词不够准确。


博士生周如川:

1.论文论述的信任机制是什么级别的学校的信任治理机制?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2.论文调研的是基础学校的教师还是高等学校的教师

3.论文主线,是否可以在信任机制中加一个信任的破坏


博士生陈珊珊:

1.研究背景部分,是否可以简单回顾,加强论述学理性

2是否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参与诉求增强,论述多元共治的现实必要性

3.研究对象,更建议聚焦到基础教育

4.建议利益相关者关注三类主体:校长,教师家长

5.理论分析的深度方面,理论上厘清不同层级的信任关系不同,

6.对信任生成机制部分有困惑,是否可以进一步理顺不同层面不同机制的逻辑关系和作用路径。


博士生刘莎

1.第三章信任的运行机制是否要加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生成维持修复

2.第四章主要问题在针对第三章一一对应,那么是否还存在问题在调研假设之外的,也即信任机制是否具有全面性


卢老师:

1.论文没有单独部分没有具体来分析原因,第三章中风险剖析是问题本身还是问题加原因分析。

2.论文还主要是理论建构,调研内容没有加入,如果文章中的问题对策和调研不符合,如何呈现调研内容?从事实出发还是理论出发?是介绍事实还是用理论裁剪事实。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二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秋季第十二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