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二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2-17 浏览:






2025年春季德育所第2次学术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2月16日 18:30—21:30

主持人:张新玲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汇报人:付东兵

2.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汇报人:王健怡


一、议程一: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

汇报人:付东兵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付东兵《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价值、理论框架、个案调查等章节的介绍,意在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并由此延伸至对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推进建议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核心问题延伸出三个子问题:

1.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深层原因?

2.影响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有何关联?

3.如何推进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

研究不足与困惑:

1.第四章需要着重调整

2.希望对第八章建议部分给出宝贵建议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嘉杰:(围绕文章标题与核心概念)

1.提出疑问:论文题目中“乡镇学校”是否将小规模乡村学校排除在外,是否存在概念范畴不对应的问题;城镇学校是否对农村学校有影响;

2.核心概念辨析中,农村与乡村是否有必要定为核心概念;

3.为何要区分农村社会和乡村社区,这样区分是否有必要——“农村社会”较常用,是否已经成为学术界较为准确的概念共识


博士生刘莎:(围绕框架与结构)

1.研究背景篇幅过长,可以再凝练一些;研究目的不突出;研究综述中研究问题与理论空白不明确;

2.理论模型的阐述过于模糊;

3.考虑研究设计中第一个问题是否与文章第一章标题重复,三个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需要斟酌;

4.核心概念辨析的章节位置需要再调整;

5.个案研究中,建议增加社会组织的协作过程;个案的协同路径需要再规整;

6.第四章与第五章章节内容的整合与章节位置的调整;第五章的因素分析过于突兀,各章节整体关联性不强;

博士生陈姗姗:(围绕整体结构与框架)

1.建议将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提前至绪论部分,保证研究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并建议改动第一章标题;

2.从内容结构来看,建议第一章阐述理论基础,第二章构建框架,将困境改动到第五章原因分析,合并第四章与第五章;分析模型起承上启下的理论支撑作用,可独立成章节;


博士生娄琳琳:

1.部分内容如访谈提纲不必呈现在文章正文中,避免冗杂;

2.个案分析更针对学校发展,协同发展不凸显;

3.路径分析是建议还是现实描述;

思考是否需要将现状问题提前、将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合并、困境部分融合至前文或删减


卢老师:

1.研究工作较扎实,但理论研究与现实调查割裂感明显,建议现状研究的表述改为现状调查;很多农村调查研究是按照要素划分将理论研究与现实调查相结合的,建议学习该方法;

2.文章标题存在问题:协同发展多涉及同级别并列且相互独立的主体,需要考虑分析乡镇学校是否与农村社会并列;

3.论文中引用的SFIC模型更适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协同,需要斟酌该模型是否符合本文研究,否则会导致研究逻辑不清晰;

4.两个案例不足以支撑论证文章核心观点,与论文所需的协同发展不贴切,建议提高论证层次;

5.需要有专门分析问题的章节,不必与现状、个案章节合并;6、7章理论模型修正和推进建议可以合并;


程老师:

1.研究理论下了较大功夫,值得肯定;

2.现状与个案研究中成功之处、失败之处及其成败原因要详细描述;

3.文章框架上,将最后一章的建议独立出来;

注意论文撰写过程中的理论意识,体现学理性;

针对是否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的回应——需要说明乡镇学校的主导与辐射作用,故而选题为乡镇学校而非农村学校;

另外,案例研究的深入需要理论思维;

4.针对各章节给出详细建议:

(1)第一章标题表述过于普通,建议斟酌改动;

(2)协同发展历史经验列举的各时期案例需要巧用理论思维提炼各名家做法的本质差异;

(3)文章撰写紧扣“协同”主线——着重思考农村社会与农村社区渐行渐远的事实缘由,思量管理体制变化的政策趋势;

(4)现状研究中先围绕模型具体描绘协同动因、协同过程与协同要素等成功经验,再进行问题分析;

(5)个案研究同质化,差异不明显,并且脱离主线,建议提高理论层次;

(6)思量修正模型是否客观;强调按照修正模型完善协同发展建议;围绕模型对协同过程各方面进行优化;

(7)文章存在创新意义,可以提炼出两种创新路径;


汇报环节:

硕士生王健怡

就论文《学校制度之善及其实现》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已有研究述评、研究思路方法和总体框架进行介绍,意在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制度伦理视角下的“学校制度之善”是什么?

2.“学校制度之善”有何伦理特征?

3.好学校中“学校制度之善”的实然现状如何?

存在哪些善和不善的表现?不善的原因为何?

4.如何促成“学校制度之善”的实现?

继而指明研究反思与不足:

收获:构建了“学校制度之善”的伦理标准,进行现实考察,审视了当前学校制度的伦理困境,对学校制度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制度之善的实现路径。

不足:

1.研究时间有限以及自身理论知识的局限。

2.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难免会存在受访者的主观影响。

在调整部分章节框架与标题、修改图表的基础上介绍了下一步修改方向:

①精简、完善部分访谈

②在第四章现实考察(二)中加入一个学校内部具体制度的表格总结,但调研并未获取全部制度。

③研究了6所学校,在6所学校中,制度有无差异?制度生态有无差异?差异如何呈现在文章中



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嘉杰:

1.部分表述如“平庸之恶频频发生”措辞是否合适;

2.明确正文p25学校制度基本内涵中“教育取向”具体指向;何为“教育性意义”;

3.考虑学校制度的定义是否恰当,不太完整,仅罗列核心特点;

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定义的区别不清晰;

学校制度的结构分析需要具体斟酌;

教育教学制度与评价考核制度囊括范围大小是否适宜;

建议提炼出制度之善的核心标准;

学校制度之善的基本概念中引用的西方观点中夹杂的中国古人观点,略显突兀,思量是否调整;并且存在循环定义;中观维度论述过于薄弱,建议丰富论证;


博士生卢迎丽

1.文章有创新价值,整体结构较合理,但是学理性不强,建议在理论分析时,透过专家对现象的分析延伸思考启发之处;例,制度安排效益分析、教师在制度运行时的易则行为

2.注意蔓延等表述的合理性;

3.增加表述的条理性,建议对非必要内容进行合理删减;


卢老师:

1.文章工作扎实,完整度高,有一定探索与创新;文章呈现有些凌乱,维度越多越复杂,建议不要构建过于复杂的分析框架,难以论证清楚;文章行文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前后不对应;建议区分论述维度;

2.按照要素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程老师:

1.论文篇幅较长,难免存在内容琐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精简凝练;

2.没有必要单独章节强调6所学校的制度差异,但可以凸显个别学校制度问题更为突出之处,不必面面俱到,但要聚焦重点;如个别学校制度严苛、学校制度与文化互动差异

3.论文需要明确所要研究的制度并非广义的学校制度,建议重新限定;

4.精简访谈话语,并交代背景;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三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一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