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三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3-03 浏览: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三次学术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3月2日 18:30—21:30

主持人:温钰槟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汇报人:龚丽冰,吴静仪


一、议程一: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汇报

汇报人:龚丽冰

(一)汇报环节

硕士生龚丽冰汇报毕业论文《争取进步:少先队组织生活口述史研究(1949-2016)》,研究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先队组织生活,结合相关史实资料的验证,收集并整理所获取的口述一手资料,深入描绘少先队组织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图景,全面分析少先队员与少先队组织生活之间的融通与互动,以此探析当前少先队组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核心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20年代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我国少先队组织生活在亲历者具象生活中呈现了何种样态、特征、变迁?

核心问题延伸出三个子问题:

1.少先队组织生活的阶段特征及变迁轨迹是什么?

2.少先队组织生活变迁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对当代少先队组织生活发展的可能性建议有哪些?

u研究困惑:

1.组织生活要素分类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2.分析结构是否需要进行补充?

3.大量口述史资料的呈现,是否符合体现处理过程?

4.每一阶段的口述史呈现没有系统的小结,概括该阶段的组织生活样态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娄琳琳:

1.第一章:17页中的少先队组织生活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厘清;少先队组织生活的特征中,“体系”这个词不合理;“童年记忆”一词使用不太合适

3.第二章:2016年作为研究上限,2017年以后未涉及,需要进一步交代

4.第三章:文革放在第一阶段是否合适?

5.整体问题:整篇文章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博士生刘莎:

1.第三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两个尾线放在同一节,在一节中分开阐释

2.第三、四、五章,需要把每个阶段的特点进一步凝练,对章节大标题深化

3.整体问题:整篇文章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4.第六章标题不太合适,建议改成“少先队组织生活的发展趋势或未来展望”

    5.第六章第一节,“少先队组织生活趋势到底是什么”可以进一步细化

   

卢老师:

1.工作量很饱满

2.组织生活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什么是组织生活,哪些是包含在组织生活里面的,需要有一个边界)

3.对口述史的逻辑把握不够,研究比较散。口述史的研究是从历史的回顾中总结规律,从而关照现实,预见未来。要能够判断:今天的组织生活较于以往,是进步还是倒退的?同时,未来会怎样?

4.民族志研究一般不提问题,只需要判断,今天相较于以前有什么变化?并预测明天较于今天有什么变化?

5.第六章:第一部分可以讲发展的规律性的总结;第二部分应该关照现实;第三部分应该预测将来。


程老师:

1.进步很大,“争取进步”题眼不错

2.第一章:少先队组织生活的定义不清楚;理论基础部分可以放在绪论中

3.绪论经不起推敲,应该进一步打磨

4.三、四、五章,不同时期的关键特点找不到的话,可以用时间线索(比如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第三章两个尾线差异不够凸显

5.第六章,总的趋势不要按要素来分,应该以年份为特点去勾勒不同阶段的特征。


汇报环节:

硕士生吴静仪

论文《“体知”视角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以H大学为例》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问题与方法、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现状与困境、原因分析、对策分析进行介绍,以此探究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实境况。


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体知”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核心问题拆解的子问题:

1.闲暇生活体知现状:从实际体验和意义追求两个维度,探究大学生的自我型闲暇生活、家庭型闲暇生活以及社群型闲暇生活的现状。

2.闲暇生活体知困境:考察个体闲暇行为和闲暇观念之间的关系。

3.闲暇原因分析:结合体知理念对大学生闲暇生活困境展开分析。

4.改善对策拟定:主要教育角度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改善之道。

u研究困惑:

1.在概念界定上,对闲暇生活所下的定义在文中其实并没有过多的体现,不知是否必要。界定过程以及最后的表述不知是否规范,闲暇的自由性和超越性也没有太多的体现。

2.在论述语言上,在论述过程中主要是参照杜维明的理论,书写过程也大多引用访谈资料作为佐证,对于社群层面的关注主要在文化上,但是没有过多的制度关切,这种论述方式是否太多狭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3.文章的最后一章论述不足,但是书写困难,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论述?


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嘉杰:

1.儒家传统观念中的概念,如“为己”要解释清楚

2.有些人的理论提到,但是没有用到

3.文章有点虚,尤其是第五章。在现实层面应该怎么做呢?怎样落到实处?理论的框架在教育实践当中应该怎样落实?

4.“闲暇生活”的概念在国内和国外是不一样的,道家和儒家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且要与自己文章有明显的契合性


博士生王琇:

1.行文逻辑不错,文章比较扎实

2.思考儒家传统观念中的概念是否能够论证闲暇生活?如P39 克制“私我”

3.第二章: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勾勒应该突出大学生倾向于哪种闲暇;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分析可以从跨领域的分析视角进行勾勒


卢老师:

1.文章很有进步

2.文章比较散,线索不够清晰

3.对“闲暇”的界定存在问题,比如:睡觉算不算闲暇?做家务算不算闲暇?自己在文章中要讲清楚

4.调研材料的呈现有些死板,要加强概括

  

程老师:

1.文章用儒家的视角,有一定特色,有一定贴切性

2.对当下大学整体文化的把握不准确,尤其是“绩点为王”的现象

3.第二章: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交代,需要多一些整体的勾勒和量化的表述;“家庭型闲暇生活”可以换一个更好的表述

4.第三章:对于大学生“体知”困境,描述不够深刻,不够迫切,能否更好地表达?

5.第四章:原因分析不够透彻,不能只讲个体,而需要从体制等多方面分析

6.最后一章应该加强现实型的观照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二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