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第3次德育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3月30日 18:30—21:30
主持人:娄琳琳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读书汇报《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一、二章:汇报人:王童谣,张新玲
(一)汇报:
博士生王童瑶和硕士生张新玲对《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一、二章进行了分享。
首先,博士生王童瑶首先介绍了吉登斯的学术背景,包括他的学习经历、学术成就和多重身份。接着,王童瑶分享了吉登斯的社会理论发展阶段,包括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反思、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性的理论拓展。
其次,硕士生张新玲介绍了吉登斯的能动性与结构二重性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社会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动机激发过程和行动的层级化模式。并且分享了对吉登斯理论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反思,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博士生娄琳琳:第一,回应博士生王童谣的:“教育制度如何通过“规则”和“资源”限制师生的行动? 师生又如何通过日常实践改变这些制度?”吉登斯它提出了成为行动者的几个比较核心的要素:首先,人的反思性。吉登斯认为行动者会对日常行为进行反思性监控,而且这种反思性监控是依据自己的理论性理解进行的,也就是理性化过程。也就是会对信息进行“过滤”,以行动者的反思为过程,去决定到底是改变现状还是维持现状。其次,权威性资源。吉登斯认为要成为行动者就意味着要具有实施因果效应的权力,有了这种权力就意味着个体有改变事件的能力。这其实就是意味着没有权利的人,它很难成为行动者,所以其实就是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权力成为能动者。最后,就是配置性资源,它不仅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个体能动性得以实现的核心媒介。配置性资源指行动者对物质世界的控制能力,包括自然物质、技术工具、生产资料等,它们通过赋予个体行动的物质基础和转换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反思性和实践能力的能动者。第二,吉登斯认为: 结构指的足社会再生产进程里反复涉及的规则与资源。不太理解把结构理解为:规则和资源,怎么在现实经验中理解。尤其是这个资源,那当我们理解教育结构时,结构就是教育规则和教育资源吗?因为,我理解的结构其实更多的是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结构。所以总觉得他的概念有点过于抽象,如何放到我们的经验中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结构呢?
卢老师:首先,吉登斯的理论主要讲的使人的行动造就了社会结构,结构不是预先的设定的,而是由人的行动和交互构成的。吉登斯的资源观和传统的资源观不太一样,传统上的资源是一些离散性的东西,也就是资源是社会结构提供的资源,是结构化的一些资源,比如物理性的制度性的资源。但是,在吉登斯那里的所有的资源都是离散性的,是一种自然状态,要用这个行动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把这些资源把它组织起来,也就是说他发现什么样的资源,他能利用什么样的资源,他把资源怎么样的组织,那都是取决于他的行动的。
其次,吉登斯的理解和传统社会学的理解是比较不太一样。但是,二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可以说,吉登斯补全了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社会学是一种决定论,就是你不管是结构决定人,还是什么样的决定人,反正都是一种决定论。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这一批社会学家,就比较强调个人的行动对结构的一种改造。对行动的这样一种改造,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补全,而不是颠覆。因为,马克思、包括是马克思·韦伯,他们是其实都多多少少讲过这个问题,但他们没有把这个作为自己立论的一个基础,作为社会行动基础。
再次,吉登斯所讲的现代性和一般现代性不是一回事。一般我们理解的现代性,首先要有一个现代社会要有现代社会结构在那里,它才会有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吉登斯研的究现代性,是从人的行动入手,也就是这个人现代行动会有什么样的一些特点,他谈到的脱域等,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觉得他的理论就有时候怪怪的,因为它和传统的思想和我们一般惯常的思想不一样,所以要顺着他的这个思路去思考。
最后,吉登斯的很多观点其实是比较极端的,有点哗哗众取宠的那种倾向,,故意要这个对于这个传统的与惯常的思维要不一样。这个是他的思想,他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当然到后期,他也有一些变化。在他这个比较晚年的时候,他研究这个第三条道路的时候,他倒是比较人还是觉得他倒是比较这个平和了,就没有像他这个中早期中期那么极端了。
博士杜佳慧:加入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解释教育现象可能更加具有分析性。
程老师:首先,吉登斯试图融合不同理论流派,把这些社会学和哲学流派中的二元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一方面,传统的社会结构理论对吉登思有所启发。在吉登斯之前的那样一些结构主义者,他讲结构都是从语言的结构来切入的。比如说,语言的结构在我们每个人生下来。我们就已经处在一个语言的结构里面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中国人,那你这个中国的语法结构是怎样的,如果你把它颠倒起来,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或者说根本没有主主谓宾,那大家觉得你是不可理解。如果说人是存在于语言之中,而语言又是有特定的结构之中,那么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就是人的存在结构。这就是索绪尔做的研究,从语言的结构主要表现为一种差异性的存在。就是说,此物非彼物,我们用必须要用一个东西来命名它。当我们输出这个词汇的时候,我们指的不是那一个东西。当我说的灯这个词汇的时候,我指的不是那个楼,不是大楼也不是字典。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它是在一种语言的差异性中。施特劳斯从神话的角度去入手分析结构主义。在那个人类的野蛮时代。他们发明的那些神话是不是表明了这些人他的思维已经受制于就是人类的那样一些无意识的思维。人类的一些无意识的思维,所以从这些神话里边是不是可以解读出来一些东西,包括人类怎么来看待亲属结构,怎么样看待其他的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他的那些神话里面可能表达出发。因此,施特劳斯从神话性出发,认为人存在无意识的思维结构。他们对于吉登斯都有启发,但是吉登斯又认为二者都有不足,不足就在于把结构看成是完全决定性的东西,而没有把握人的实践性,所以吉登斯想要突出人的主体性的一面。
所以,吉登斯的第二个很强的对手就是完全强调主体性的理论,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戈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等都强调人的主体性。但他们强调的主体性也都有缺陷,比如“我思故我在”的思在哪里思,其实是别人的存在和社会存在诱发了我的思考,而且之前的主体性理论也忽略了认的无意识存在。而吉登斯就将这些东西都考虑进去了,吉登斯认为人的行动有三个维度:一是反思性监控(表现为计划、规划),具体到实践中是这种行动可以以话语的行动出现;二是也可以以隐性知识或者默会知识出现;三是出现无意识的动机。吉登斯就把思考的主体和行动的主体,思考的主体和无意识的主体结合起来了,使这个主体性就更加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他把主体放到社会结构中思考。
其次,那么什么结构呢?吉登斯要消解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所以他的结构理解就很模糊。具体来看,吉登斯拒绝了结构的静态性理解,不能体现出结构的流动性、历史性和交互性。我们从比较具体的角度入手,比如从教育结构来看:教育结构是什么?教育结构和个体的关系有是什么?按照吉登斯的理解就是一系列的制度和资源的总和。如果按照我们的分类教育结构就是各级各类教育,如中国的教育结构图可能就是金字塔型的。其中,所有的分轨都是制度所导向的,那么在不同的轨道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资源分配的差异。因此,一方面,学校的差异是由于规则的建构,但另一方面与规则相匹配的话,就需要资源的加持。总之,制度的区分以及相伴随的资源分配差异就构成了这样结构。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也可以放到时空之间去理解,它不是完全实体化和固化的存在,而是存在一些缝隙,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后可能职业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的。所以,教育结构随着时间会产生变化,结构不是完全的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塑造的。
由于是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它把评价考试看的重要,而不是把个性化发展看的重要。所以在这个体系中,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就会不自觉的参与竞争。在教育结构和个体的互动关系问题上:一方面,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说,穷人的孩子可能会实现逆袭,这样一种角度也彰显了人的主动性。但是大多数人在这样的一个结构里其实还是顺应,即便是“读书的料”也没有改变教育结构。那么,教育结构是不是就没有希望改了呢?作为个体怎么努力呢?按照吉登斯的理论,个体就需要资源、需要权力。其中,权力非常适合对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理解。吉登斯把权力看做是一种转换的能力。这种转换能力就需要资源的加持,就是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对于学习者而言,可能成为能动的改变者很难,但是教师和家长是掌控一些资源的,所以他们可以成为改革的能动者。
最后,吉登斯的观点讲结构和我们思考的制度纠缠在一起,结构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简化为制度与行动者结合起来,这样理解可能更加简单化。
博士刘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吴小林结构-过程的分析范式,把人的行为与结构联系到一起的启发还是比较大的。那么,结构-过程的范式的观点与吉登的理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程老师回应:着眼点不同,吉登主要讲理论的建构,他想建构的是宏达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的变迁和行动;但是结构-过程理论,主要是方法上的建构,它主要是一种视角,是一种研究方法论的取向,主要是针对两个问题:第一个宏达理论,解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什么东西都可包含的;第二个是实证主义的微描,但这种微描就会让人怀疑是否能被称作知识?结构-过程视角反对两种研究方式,吸收了吉登斯的理论,但又想避免一种宏大的理论叙事。所以结构-过程就是取中而行,在规则、资源的结构中思考具体的处境,思考个体行动和结构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主要是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