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4-14 浏览:






2025年4月第1次德育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4月13日 18:30—21:30

主持人:刘莎

参会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议题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申报书《县域中学弱势学生“道德感”的教育转化研究》

汇报人:杜佳慧

(一)汇报内容

主要从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与研究之处以及创新与研究基础几个部分进行了阐述。


(二)讨论:

陈嘉杰:1.文献综述中没有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问题不够集中;2.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县域道德感这个问题,文献综述中没有体现出实践层面;3.研究综述的结构有些混乱和分散,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不够紧密,结构性排斥与道德感的关系不够明确,论证不够有力;4.什么是弱势的学生?衡量的指标有哪些?5.衡量道德感的标准有哪些?如何定?6.如何证明解决途径是有效的;7.道德感的形成是否比“转化”更为合适;8.道德感较为宽泛,是否可以把道德感更为具体一些;9.道德感与教育公平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刘晶:1.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够清晰,县域中学的弱与道德感的关系不够紧密,从命题中较难清晰看出研究问题,同时,道德感、道德转化、教育公平等问题相互缠绕,问题不够清晰;2.研究综述得出的结论上属于偏微观,那么后面应该是针对微观层面,但实际并不是,想要解决的问题特别多;3.在路径设计上已经有了预设,申报阶段是否符合逻辑;4.研究内容上,从家庭、学校、社会来分析太宏观;5.研究重点的表述太宏观,表达太含糊,可以更细化一些;6.研究方法要结合题目,写的更为详尽;7.少一些过于宏观的话语。


娄琳琳:1.道德感这个核心概念不太清晰,范围没有划定;2.道德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没有廓清;3.道德感与家庭文化资本如果是正相关的,那么用这个观点对抗文化资本是否成立;


潘小芳:1.道德感偏心理学,在论述中较难把握;2.研究对象不太清晰和恰当;3.道德感的多维量表是否已经相关的量表,微观角度是否运用访谈法,但用的是县域中学的学生,这里是否和弱势学生作为对比。


刘莎:1.申报书论述清晰,能够引发学术兴趣;2.课题名称是否需要加上理论基础?“道德感”是否需要具体界定?3.“弱势学生”的范围界定;4.对于弱势学生的道德感教育转化,在提升路径上主要是从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协同机制上来设计的路径,这是不是都属于结构性的,那么从学生能动性(比如学生的道德反思性与行动力)角度上是否存在缺失?5.现状分析这部分,仅使用问卷来测量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是否需要加入访谈?6.格式和形式问题。


程老师:1.题目有些模糊,核心概念不太清楚,问题取向不太明确;2.德育与教育公平较难结合,建议继续研究大论文的研究,聚焦于更具体的领域、更新的视角;3.弱势学生、道德感的核心概念要界定。弱势学生分为社会处境不利、人际关系处境不利、学业不利三类,要确定研究类别;4.多看一些德育和心理方面的研究;5.可用汇报中的那个图来回应和论证这个问题,评价体系可以不写,建议研究提纲改成研究方法;6.能否聚焦到县域中学弱势学生累计性劣势及其对自我价值、自我认同或道德发展方面的影响。


议题二:读书汇报《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第三章:汇报人:涂卓

(一)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聚焦于制度分析,揭示社会结构如何通过日常实践被持续再生产,强调行动者的能动性于制度约束性之间的双向关系;社会化不仅是个人内化规范的过程,更深制度通过持续互动得以维持和更新的动态机制。


(二)讨论

陈嘉杰:1.默顿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理论假设和框架更好的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释力强于吉登斯。吉登斯有些内容可能难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对有些观点不太认同,对于吉登斯的权力、含意、合法性等零散观点是认同的;2.第三章含意编码问题不太懂,与后面连接性不紧密;3.对于吉登斯写作范式不太习惯,读起来较为困难;4.更为认可默顿的社会结构理论,以及他提到的机会结构。


程老师:1.默顿的经验基础较多,更好理解一些;2.回应嘉杰:①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分离这一观点,比较认可,并举例鲍尔斯和金奇斯的观点,在政治领域是一种共同体逻辑,强调平等、民主、团结;在经济领域是市场逻辑,强调竞争。他们认为两者应该是相互支持的。吉登斯认为政治系统与权威系统相关,经济系统与货币、资源相关。②关于符码。确实比较抽象,一个字的理解单独看没有意义,要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相关性的看待其意义。同时,在我国符码的统治产生了一系列不公;③监狱里社会行动者退化了,能否反对吉登斯的能动性这一观点。吉登斯认为这类群体的人类行为模式发生了退变,是一种另外的情境;④对于权力这块,认为成人对于婴幼儿也会行使“权力”。认为权力包含两种层面: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权力;二是制度保障的权力。而权力是与权力拥有者的自主裁量权;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紧密相关的。3.启发。对书中P107合法性秩序这部分有一定启发,并与斯科特制度的三个维度进行了关联和对比。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七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五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