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七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4-28 浏览:


2025年4月第2次德育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4月27日 19:00—21:30

主持人:周如川

参会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读书汇报

第四、五章;汇报人:陈婷丽、陈珊珊


(一)汇报

陈婷丽汇报第四章矛盾权力与历史唯物主义七个小节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1.关于矛盾与冲突的区分:社会实践层次上行动者或群体之间实际发生的斗争矛盾:系统组织中结构性原则的断裂,教师专业伦理决策产生于道德冲突矛盾发生在教师专业伦理决策过程之中

2.社会矛盾: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原则之间的对立或断裂结构性原则:支配系统再生产的一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贯穿于系统整合的三个层次(自我平衡、反馈、反思性自我调节)从结构性原则出发,如何理解教师专业伦理决策过程中的矛盾?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结构性原则与教师专业能力决策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关于支配、权力、冲突与矛盾间的逻辑:支配通过矛盾再生产,矛盾与冲突直接关联但具偶然性,权力通过支配间接介入矛盾。如何理解教师专业伦理决策过程中的支配、权力与矛盾再生产?

陈珊珊从五个方面汇报第五章意识形态与意识,并提出2个思考问题:

1.教育如何塑造或传递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实践?

2.吉登斯分析了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否认或转移矛盾来维护支配关系。那么,教育系统如何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矛盾转移为"个人努力不足"或"文化缺陷"的问题?"教育机会平等"的意识形态话语如何同时承认并掩盖结构性不平等?



(二)讨论

周如川:珊珊在分享中提出一个问题,教育如何传递意识形态和教育实践?

1.我们都在教育系统工作,也要做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其中之前约瑟夫·奈的一个想法,他提出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他的书中提出美国留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符号价值观的引导:“美国每年有50万在各大学深造并回国的外国留学生,美国向他们以及那些在硅谷成功后回国的亚洲创业者们所灌输的美国思想和价值观越来越能达至掌权的社会栋梁。国际学生通常怀着对美国价值观和制度颇为欣赏的态度回国。了不起的善意储备:许多留学生后来身居要职,并能对美国所看重的政策发挥影响,储备的正是美国思想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亦即美国的软实力。“把中国学生的留学潮引向美国,并不断扩大这股潮流,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采取精心安排得心应手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塑造了美国的价值文化,并通过这个开展全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2.我们国家在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总出去方面作的还不够好,尤其来华留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做的不到位。


陈嘉杰

1.对于陈婷丽提出的如何从基本矛盾和从属矛盾分析教师道德决策的问题,他提出教师道德决策应属更为微观的从属矛盾,建议从基本矛盾视角去分析导致教师道德决策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对于陈珊珊提出的两个问题,他认为在吉登斯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贬义词,教育更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形成社会共识,而非意识形态。并认为吉登斯更多地继承了哈贝马斯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如意识形态是权力意志的体现,而非普遍意志下的社会共识。并认为吉登斯对虽然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但其实也适用于分析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所提出的三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局部利益普遍化、转移矛盾、物化现状自然化,都能够非常好地用来分析中国的现状。


娄琳琳:

1.珊珊教育系统如何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矛盾转移为"个人努力不足"或"文化缺陷"的问题?"教育机会平等"的意识形态话语如何同时承认并掩盖结构性不平等?

我们建构了一种意识形态,就是我们教育坚持机会平等,我们强调机会均等,这种机会均等的本质是程序性正义,也就是大家都可以通过竞争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就是人了,这在程序上是的确是符合机会平等,因为机会开放嘛,规则平等嘛,但是这个竞争背后的文化资本不平等,知识体系的倾向性等都是发挥着隐性作用的,这就通过这个过程转移成了个人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不平等转移成了个人问题。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了个人层面会导致不平等,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基于资源补偿,当然他有用,但是这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强调机会均等,能力至上嘛,但是个人能力的发展又是又差异的,这种单纯发展一种或个别能力的机会,它是不平等的,所以结构仍是不平等的,因为它是一元的。另一方面,我们就可以引入一个雅各布斯的概念,因为我们的教育结构是始终在不断放大机会分配差异,而这就使得一个人失掉一个竞争机会,也会失去另一个机会,也就是在教育系统中一次失败就会较大程度影响另一机会的前景。

2.婷丽讲的部分比较有启发的是吉登斯的结构化原则:自我平衡、反馈机制与反思性自我调节。这三个原则对于理解教育机会结构的僵化、改进方式等方式还是比较有启发的。

首先,结构组织起来肯定会具有一种维持自我平衡的机制,不断变化的实践中保持自身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这种自我平衡主要通过什么呢?简单来说,自我平衡即指系统通过日常的“递归有序”(recursive ordering)实践,在行动者的再生产过程中反复再现其规则及资源,从而维持结构同一性并获得可预测性和本体性安全感。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教育机会结构一直难以去进行改变的原因,或者说是即使制定了一些新的学习道路,学生也不会选择。因为其背后根本规则和资源分配方式没有变化,所以他还是在一种不敢尝试和保守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教育机会结构的发展必反要建立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反思性调节。



程老师总结:

 第四章  矛盾、权力与历史唯物主义

1.关于权力关系,吉登斯还认为权力的关系是来自于自主和依赖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一个人占有一种资源,是自主和依赖的关系。权力的拥有者又依赖于对他有需求的人。弱者的反抗,可以有疏离和反抗。

2.权力的关系,应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权力具有转换性。比如我可以改变规则,有个教师缺乏改革能动性。另一方面是支配性。权力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既可能是有正向影响力,也有负面影响力。
    3.吉登斯回应了马克思哲学的矛盾和冲突,吉登斯对矛盾做出的界定还是很有启发。以前理解矛盾是混用,吉登斯试图区别开来,矛盾是结构性的紧张。社会中存在相互对立的结构性的冲突,由此带来断裂。


第五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

1.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既承继了前人的观点,比如把我们的信仰、神话和科学相对立。同时,马克思也有创新,统治阶层把自己制造的认为是真的包装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利益,比如英国是精英文化的贵族社会,大家都模仿精英的行为举止。但是,显然这些和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是脱轨的。

2.吉登斯对马克思、曼海姆、阿尔都塞、哈贝马斯都进行解读和反思之后,吉登斯对意识形态的看法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不能把意识形态看做是迷信、神话等类似宗教的东西。比如个人自由的意识,虽然不是人人自由,但至少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这些信仰可以导向好的方面,比如互相尊重等积极因素。

3.登斯认为,意识形态不是终结,也不是完全坏的。比如在学校、在社会都需要意识形态的粘合。吉登斯赞同阿尔都塞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黏合剂。所以,学校教育也有许多意识形态,比如祖国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秩序、个人自主等,意识形态有好的一面,也有各自杂糅的方面。比如服从和精英崇拜等等。综合两种看法,吉登斯的观点是不要深陷到意识形态的泥潭中,第一,意识形态掩饰权力的运作,把权力正当化,为权力提供合理化论证。第二,把权力建构成一种转移或否定矛盾。第三,把物化状态自然化。吉登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还是比较有启发的。和我们教育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像布迪厄说的,学历社会的意识形态。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形容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支配关系。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