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9-06 浏览:




时间:20219519:00-21:00


参与人: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4


沙龙议题一:博士生陈金平分享小论文《工作环境对民办高校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一、论文框架


(一)问题提出:民办高校面临最大的问题:优秀教师留不住,且学历越高,离职意向越高,进而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


核心问题:什么样的学校内部环境有利于留住教师?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1、学校工作环境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


主要方法:查阅国内外已有文献中关于工作环境对离职意向较为明显的因素


2、学校工作环境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3、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理论框架: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测量工具:PISA-2021


2、样本来源与特征:本研究在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中进行随机抽样。参与的 58 所民办高校分布于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数据分析:SPSS23.0 AMOS24.0 软件综合进行分析


(四)研究发现


1、描述统计分析与卡方检验


2、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民办高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具有离职意向。这说明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


2、建议:工作要求、工作资源


(六)贡献与局限


二、建议


(一)刘晶


1、结论不够明确,结论部分应减少“可能”等模糊词的运用。


2、文章表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3、贡献中提高的本研究的独特性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4、删去自己对学校工作环境的界定,可以直接采用OECD对学校环境的界定。


5、在涉及本文局限时可以缩小范围,不一定要明确指出文章局限于英语教师。


(二)付东兵


1、需要进一步充实得出结论的论据


2、工作环境是否包括工资有待商榷


3、样本选择中仅局限于英语教师是否会存在教师专业影响教师离职的现象


(三)卢老师


需要阐述理论建构的原理,便于读者理解


(四)程老师


1、介绍清楚中介变量


2、样本选取中存在的样本局限问题解决方法:改变文章题目,增加高校民办英语教师这一限定,并且在文章中阐述选择此类群体的理由


3、本文在数据分析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需要具体化各种影响因素(H1H2……)的数值


2)表1中需要说明完全中介、中介作用不显著、部分中介的具体含义


3)文章第六部分可以不需要详细介绍局限,简要阐述即可



沙龙议题二:博士生罗艳华领读文章《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一、文章框架


(一)国际社会流动研究概况


1、主要区分和讨论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在子女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即变迁其重大意义在于这是辨别一个社会是否开放以及具体衡量社会开放性的指标。


2、本文试图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流动的三种基本理想类型并分析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为中国社会流动本土化分析提供参考。


(二)三种理论理想型的社会流动模式【本文重点】


1、绩效原则下的自由竞争模式


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庇护流动模式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模式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1、菱形结构:上层和底层主要表现为家庭地位继承模式,中间流动机会较多


二、博士生罗艳华总结


本文的有点在于:1、多角度思考代际流动 2、菱形结构研究较为新颖,且具有时代意义


三、观点分享


(一)潘小芳


1、本文提出的三种理论理想型的社会流动模式较为有深度,在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


2、菱形结构模式得出法结论是否存在一定问题,在其他相关研究中心是否有呈现。


相关阅读:2019 李煜 《代际社会流动:分析框架与现实》


(二)卢老师


就潘小芳同学提出的关于菱形模式的疑惑给予解答:菱形模式是社会学中的常识,代表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相关的社会结构还有三角形结构、丁字形结构、倒三角结构。


(三)卢颖丽


1、在这篇文章中可以学习到如何从材料中提炼理论模型。


2、同时联想到《制度与组织》中关于制度三要素的阐述,学习一种写作思路。


(四)付东兵


本文的第二部分阐述较为详实,其阐述较为详实,其表达于论述值得在未来写作中学习。


(五)程老师


1、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发现人文社科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典型的通病:整个文章有点头重脚轻。在讲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模式时,用实际数据去支撑创新理论显得不够充分。


2、启发:这篇文章关于如何去认识中国的社会流动值得借鉴。同时可以由此思考中国的教育与阶层分化。


推荐阅读:The Global Social Mobility Report

其中阐述了影响社会流动的十大支柱,教育在这其中占到三个指标,表明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二十一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九次读书会